產量激增短板猶在 國產機器人價格優勢面臨挑戰!
機器人與輪滑舞者互動,他們攜手一起從平昌穿越到2022年的北京。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3/376255.htm在平昌冬奧會閉幕式“北京八分鐘”表演時段,由國產機器人公司新松負責研發的24臺移動機器人“冰屏”讓人驚艷。這批機器人不但要完成了自己動作編排,更要與演員、地面投影進行聯動表演,國產機器人第一次在國際賽事上表演高難度舞蹈動作,的確讓人生出一種“中國智造”的自豪感。

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新松研發的機器人與表演者共舞
事實上近兩年來,中國機器人應用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工業機器人在工廠替代人工速度的不斷加快,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中國已經成為機器人制造強國”的錯覺。
那么,借韓國平昌冬奧會上的精彩演繹是否就能說明,中國機器人企業已經開始邁入第一梯隊了呢?
政策利好加持 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銷量激增
事實上,除了炫目的機器人表演之外,自動化生產在全球范圍內也在不斷加速,機器人密度大幅提升。
亞洲作為近幾年全球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機器人裝機量的增速在全球也排在首位。2010~2016年期間,亞洲機器人密度的年均增長率為9%,美洲為7%,歐洲為5%。不出意外,中國已成為工業機器人密度全球增速最快的國家。
在最新數據統計中,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位于全球排名第23名,政府也不斷通過政策扶持,欲在2020年之前,將中國打造為全球自動化程度前十的國家。
根據IFR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12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13.1萬臺(套),同比增長51%。IFR預測,2018-2020年國內機器人銷量將分別為16、19.5、23.8萬臺,未來3年CAGR達到22%。
與此同時,國內機器人企業也在政策利好之下獲益頗豐。新時達、新松、埃斯頓、拓斯達為代表的四家國產機器人廠商發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上述企業平均營收增幅達到了54.75%。其中,新時達營業收入25.8億元,新松營業收入16.77億元,埃斯頓和拓斯達營業收入也分別達到了6.65億元和5.08億元。而新松2017年全年歸屬凈利潤可以達到4.313億元至5.135億元。
創新能力孱弱 銷量增長難掩技術短板
雖然業績亮眼,不過中國機器人企業的短板依然明顯。
根據調查發現,在工業機器人產業全球重要專利申請人中,日本的安川電機公司和發那科公司分別以5823項和4512項專利申請位居全球前兩位,三星、日立、本田、索尼、庫卡、西門子等公司緊隨其后。
在這前十五位全球重要專利申請人中,日本企業占據了11席,在專利技術方面的競爭優勢明顯。而在全球相關專利申請量Top15的排名中,中國國內專利申請人無一上榜,中國國內機器人企業與國際巨頭之間差距明顯。

圖片來自易觀智庫
一位曾在國內頗有規模的國產機器人企業任核心管理團隊成員的投資人,在跟筆者交流的時候談到,如果將原公司在2015年生產的產品和其老東家ABB在05年的產品相比,兩者都不能說是旗鼓相當,技術差距可見一斑。
事實上,工業機器人有三大核心技術,其實也就是三大核心零部件的關鍵技術:控制器(控制技術),減速機,機器人專用伺服電機及其控制技術。而這些主要零部件的核心技術都被外國公司把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