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智能計算 > 業界動態 > 2018華為云能否躍升云計算三強?

        2018華為云能否躍升云計算三強?

        作者: 時間:2018-01-18 來源:網絡 收藏

          2016年8月華為全聯連大會上,華為輪值CEO胡厚崑在主題演講中說:哪里有什么洪荒之力,成功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然而,對于2017年才大舉進入公有云市場的華為來說,確實遇上了“洪荒之力”:聯合國《2018世界經濟形勢與前景》報告指出2017年全球經濟實現了3%的總體增長,這是自2011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增長的最高紀錄,2018年和2019年也將保持這個增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1/374581.htm

          2017年對于中國經濟來說是一個關鍵的轉折之年,聯合國報告指出2017年的中國經濟比前一年實現了更加快速的擴張,是自2010年以來的首次加速。2017年也是華為公有云業務正式啟動的一年,成立云戰略業務單元(Cloud BU),云服務成為華為四大戰略業務之一。

          2017年也是全球產業十周年,業界關于華為是否來晚了的討論一直不絕于耳,直到聯合國報告出爐才有了一個答案: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但對于來說,成功也是要一步一步走出來。

          大企業市場全面復蘇

          華為提出來的云2.0(Cloud 2.0)時代,主要指的是1.0時代以中小企業上云為主,而到了2.0時代將以大企業上云為主。云2.0時代,將是華為的主場。

          根據2017年全球各大企業發布的財報,很多大型企業都從金融危機中恢復過來。歐洲電器設備公司ABB在2017年前9個月的凈利潤增長了23%、日本工程機械設備公司小松在2017年4月到9月的凈銷售額同比大漲45.6%、美國工程機械設備公司卡特彼勒2017年三季度凈利同比猛增2.7倍、歐洲最大銀行匯豐控股集團2017年第三季度稅前利潤飆升448%等等,可以說全球大企業普漲基本上是2017年以來的基本格局。

          中國的制造業在2017年得到了加強,這是受到內需與外需改善的支撐,以及企業信心提振的影響。聯合國報告指出,以上因素再加上強勁增長的生產者價格,這些都導致了中國工業利潤在2017年取得了百分比雙位數字的增長。而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1.9%,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9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1.4%、利潤率達6.36%。

          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轉型,特別是中國自2012年開始的以去產能為首要任務的供給側改革,不僅帶來了2017年大企業的新一輪復蘇,還帶來了行業集中度和企業規模的進一步提升,而這就導致對于規模化和集中化IT的新需求。2018年1月11日新年伊始,就與金蝶國際軟件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金蝶曾經是一家傳統的軟件企業,金蝶向云的成功轉型,就發生在近兩年。

          華為輪值CEO徐直軍表示:“Cloud 2.0時代,政府、企業都在走向云化、信息化,華為要把握住這波信息化進程,把平臺、核心技術和芯片做好,使得我們的合作伙伴基于這些來服務好各行各業,幫助推動中國的信息化進程。”

          華為小步快跑進軍

          2017年3月,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長沙華為中國生態伙伴大會2017上宣布,華為將組建負責公有云的Cloud BU,并在2017年強力投資公有云。到了9月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輪值CEO郭平進一步表示,未來全球將集中到“五朵云”,而華為將成為“五朵云”之一。而在成為全球“五朵云”之前,華云是否能以最快的速度躋身中國“三朵云”呢?

          回顧在2017年的進展,主要圍繞企業級云服務布局,體現了四個字:小步快跑。2016年8月,華為在全聯接大會上表示云2.0時代最重要的是化云為“雨”,讓為企業業務創造價值。但如何讓云計算創造業務價值,特別是為傳統大型企業創造業務價值,這還是一個“無人區”。之前,AWS亞馬遜、阿里云等互聯網公司的云服務為中小企業創造價值,已經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模式。但如何滿足大企業的云服務需求,這在全球也還是起步階段。華為提出了“小步快跑”策略:從小處著手創造價值。

          首先看在產品方面的“小步快跑”:華為云的服務從2016年底的10大類45個增加到13大類94個;上線包括制造行業數字化轉型、EI企業智能、SAP 、HPC、軟件開發云、云上辦公、電商、游戲等50+解決方案。目前,華為已在30多個城市建立云服務節點,通過獨有的三級云服務網絡布局,覆蓋全國七大區域,構建了一張覆蓋國家-省-市三級的云服務資源網絡。

          2017年人工智能云服務成為了風口。在人工智能領域,華為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諾亞方舟實驗室,專注于研究人工智能前沿技術。2017年9月,華為云把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積累開放出來,在全聯接大會發布EI 企業智能(Enterprise Intelligence),華為云EI在官網上線并提供三大類(基礎平臺服務、通用服務、行業場景解決方案)30多個企業智能服務,包括深度機器學習、圖引擎服務、文字識別、人臉識別、智能物流、智能制造等服務。

          其次看生態合作伙伴方面的“小步快跑”:2018年1月,華為云伙伴計劃正式升級為2.0版,全新的云伙伴計劃將提供更全面優化的權益支持伙伴構建基于華為云的業務實踐和解決方案。目前,華為云伙伴總數已超過1000家,簽約4家同舟共濟合作伙伴, 實現了SAP、微軟和達索等全球合作伙伴在華為云落地。

          2015年華為發布了“沃土計劃”,計劃5年內投入10億美元幫助開發者基于華為產品、平臺、API進行技術和商業創新。目前“沃土計劃”總計已投入5億美元,2018年繼續投入3億美元幫助開發者開展技術、業務創新,同時加大在營銷和銷售方面的支持。針對華為云上的開發者,還制定了華為云開發者計劃,每家開發者最高可獲得10萬美元扶持。另一方面,華為將提供覆蓋ICT架構、ICT開發者以及行業ICT專家的新型認證體系架構,到2021年預計將累計為行業輸送云認證及行業ICT認證人才15萬人以上。

          在政務云市場,華為已與全國200多個城市達成了合作,共建城市政務云。例如,上海、廣州政務云都是華為云政務解決方案的重量級案例。

          第三,在大企業所看重的混合云方面“小步快跑”。隨著大量的企業和政府應用開始向云遷移,需要線下(咨詢、遷移、維護)線上的綜合服務。企業需要混合云解決方案,支撐企業應用可以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間進行靈活部署與按需遷移。華為在2017年推出了企業服務云化轉型戰略,聯合合作伙伴共建行業云轉型服務解決方案,涉及云咨詢、云化評估、云規劃設計、云遷移、云容災、云安全、云運維等。

          目前華為已在北京、深圳、成都建立了行業與規劃設計驗證實驗室、災備與遷移實驗室、平安城市驗證中心、金融服務驗證中心,集成驗證服務解決方案和新技術服務。華為還與行業重量級ISV合作,打造從底層基礎設施到架構平臺、上層應用的完整方案,構建一站式行業上云服務能力。華為企業服務還計劃未來5年投資5億美元,用于構建全場景服務能力和集成驗證能力。

          東風本田、大連軟件園區、上港集團、大智慧、新再靈科技等企業選擇華為云承載其創新業務; 德國三大汽車制造公司、中外運集團、法國標致雪鐵龍汽車集團等一批全球500強企業選擇了華為的合作伙伴公有云;華為還為中國的16個部委、15+省/直轄市和200+市/縣級政府提供政務云,并與超過40個城市形成云計算戰略合作。而在2017年10月發布的IDC MarketScape中國市場報告中,華為大數據平臺和華為云政務解決方案分別進入領導者象限并排名第一。

          系統輸出華為數字化轉型實踐

          在2017年華為云令人眼花繚亂的密集型簽約、合作、發布會等活動等的背后,是華為大規模系統化的輸出自己的數字化轉型實踐,這就是華為云的系統戰略,也是華為云與其它幾朵云的最大差異化點之一。

          云2.0時代最重要的是化云為“雨”,讓云計算為企業業務創造價值。但如何讓云計算為業務創造價值,是否有一個可以參考的藍本?當前,全球各行各業都在積極開展數字化建設,期望通過轉型來支撐業務的長期、持續增長。作為一家擁有30年歷史的企業,華為也同樣有著數字化轉型的強烈愿望。

          華為2016年的銷售收入達5216億元人民幣,在世界500強中排名第83位,公司業務覆蓋全球170多個國家,全球擁有18萬名員工、900多個分支機構、15個研發中心和36個聯合創新中心,還有百萬級的合作伙伴,其中包括6萬多家供應商等。近幾年來,華為的業務變革和IT建設沿著“提升用戶體驗”、“提升業務運作效率”、“構建輕量級IT架構”3條變革主線展開,在研發、銷售、供應、交付等各業務領域進行了大量實踐探索。

          2016年,華為在關注通過變革提升企業效率的同時,也開始思考面對企業的快速增長,如何實現從中央集權模式轉變為“聽得見炮火的組織”的需求拉動供給模式。華為公司CIO、質量與流程IT管理部總裁陶景文認為無論是云化、服務化都只是手段,轉型的目標要對準內外合規、促進業務發展、支撐企業高效運作。直白地說就是“內外合規、多打糧食、增加土壤肥力”,“糧食”對企業來說就是收入和利潤,而“土壤肥力”則是能力和效率。

          為此,華為提出了內部IT架構的三大轉型:將傳統垂直、封閉式的IT架構轉變為云化、服務化的開放架構;從關注“內部流程運作”向關注“用戶ROADS體驗”轉變(ROADS即Real-time實時、On-demand按需、All-on-line全在線、DIY自助式和Social社交化);從“內部作業IT系統”走向“與用戶連接的實時智能系統”。

          例如,研發是華為最大的業務,公司18萬員工中有一半是研發人員。在研發方面,華為IT部門將產品開發時所涉及到的流程、工具、數據、編譯環境等進行了服務化解耦,推出了包括測試云、編譯云、開發者社區等在內的7種服務,服務于研發的整個流程,極大縮短了產品從研發到導入生產的時間。2017年,華為把內部的研發云服務對外推廣即華為軟件開發云。用華為輪值CEO郭平的話說,就是“我們自己做的降落傘,自己背著先跳一次試試。”如果華為安全順利著陸了,那么對于其它客戶來講會帶來極大的信心,同樣也會給華為云業務帶來極大的信心。

          任正非在2017年底華為內部郵件提出: “我們實質是通過聚焦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一塊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的‘黑土地’,這塊‘黑土地’上可以種‘玉米’、‘大豆’、‘高粱’、‘花生’、‘土豆’……讓各個伙伴的內容、應用、云在上面生長,形成共同的力量面向客戶。”實際上任正非的“黑土地”一說并非突如其來,而是源自華為自身正在進行的“多打糧食、增加土壤肥力”的數字化實踐。

          當前困擾所有企業的云化策略選擇,究竟應該是私有云、混合云還是公有云。陶景文的觀點是:CIO應該忘掉這些技術名詞,因為對于一個企業的業務而言,天然就具有跨云和多云訴求。華為在公司的全球網絡架構以及數據中心布局上,以業務和用戶ROADS體驗為中心成功部署了8個100毫秒業務圈,其服務的目標就是在100毫秒內能響應所有國家的業務需求。同時,華為在核心的幾個數據中心內積極實踐了“極簡”的網絡架構,幾十倍地減少了光纖的使用數量。在建設這樣一個全球網絡的過程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公有云服務,除了華為本身提供IaaS和PaaS服務外,在一些力所不及的市場上也同樣會采用其他廠商提供的同類服務,以實現快速服務的目標。

          實際上對于華為做云計算業務來說,技術、研發、人員、組織與投資等都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到底要做一朵什么樣的云、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解決問題是否有最佳實踐。而華為相對于其它公有云服務商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自身作為一家全球超大型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實踐,這是華為獨一無二的資源;其次是集網絡通信、IT、企業服務等在內的企業級產品、企業級的服務、企業級安全保障和企業級的應用體系,華為云和華為私有云的統一架構、統一API、應用自由遷移以及全球多云管理能力;第三是龐大的研發創新能力,歐盟委員會公布2017年工業研發投入排行榜中,前七名依次為大眾、谷歌、微軟、三星電子、英特爾、華為和蘋果,2017年華為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高達103.63億歐元、占銷售收入的19.2%。

          展望2018年,隨著大型企業市場的全面復蘇,可以預見的是云計算市場將從公有云擴展到包括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和行業業等在內的多種形態的企業云計算市場。在這個市場里,包括華為、IBM、金蝶等一批從傳統IT向云轉型的企業級云計算服務商將迎來自己的新時代。正如任正非在2018華為總裁辦第一號電子郵件中所說的:“不要妄自菲薄,未來的巨大發展空間,也有我們的生長空間;不要盲目驕傲自滿,樓外有樓,天外有天。”



        關鍵詞: 華為云 云計算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阳县| 沙河市| 普格县| 丽水市| 两当县| 夏邑县| 方山县| 桂阳县| 石景山区| 巫溪县| 托里县| 陆良县| 东乌| 葫芦岛市| 龙州县| 尼玛县| 开江县| 西昌市| 隆德县| 永春县| 缙云县| 多伦县| 乌兰察布市| 金塔县| 海丰县| 阜南县| 江都市| 尚义县| 洛隆县| 琼海市| 鄂伦春自治旗| 海兴县| 平江县| 舒兰市| 县级市| 饶阳县| 尤溪县| 泸定县| 达孜县| 都兰县| 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