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閉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工控自動化 > 業界動態 > 工業4.0時代,誰將定義新規則?

        工業4.0時代,誰將定義新規則?

        作者: 時間:2017-12-25 來源:國際工業自動化網 收藏
        編者按:新的工業革命浪潮正在興起,智能世界的前景正在展現,激烈競爭的號角已經吹響,究竟是誰能夠在新的時代一馬當先,拔得頭籌,定義新的制造行業國際標準,我們可以一起拭目以待。

          德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12/373526.htm

          一直以來,“德國制造”仿佛都是高質量和高科技的代名詞。德國70%左右的制造業產品都用于出口到世界各地,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在最近幾年的經濟危機中,德國經濟才能保持強勁的穩定性,和美國、歐洲其他國家形成了鮮明對比。但德國并不滿足于此,為了與工業3.0時代的集大成者美國形成競爭,德國迫切希望引領新一輪的工業革命,成為游戲規則的制定者。

          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德國政府正式提出“”戰略,這是德國試圖以高科技帶動工業生產發展的國家戰略,而不是國際標準,也就是說,各國沒有跟上的義務。事實上,許多國家都發表了類似的綱領性文件,只不過各有不同的提法,如美國的“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日本的“科技工業聯盟”、英國的“工業2050戰略”和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等等。

          誰能早日實現這一戰略,誰就在國際上獲得了“先發制人”的先機,擁有了標準制定者的地位。

          什么是?

          的基礎,是已經實現的前三次工業革命。

          按一般的劃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是以蒸汽機的發明帶來的機械化生產;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是以電力的發明帶來的電氣化和大規模流水線生產;第三次工業革命主要標志是通過信息技術和電氣化的結合實現的自動化生產。而第四次工業革命,從現在開始,其主要特征就是綜合利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創造的“物理系統”和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日益完備的“信息系統”,通過兩者的融合,實現智能化生產。

          “工業4.0”項目主要分為三大主題:

          智能工廠

          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

          智能生產

          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該計劃將特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力圖使中小企業成為新一代智能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成為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

          智能物流

          主要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物流網,整合物流資源,充分發揮現有物流資源供應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則能夠快速獲得服務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什么是機器換人?

          在4.0時代,工業智能化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加大對工業機器人的使用,通過智能人機交互傳感器,人類可借助物聯網對下一代工業機器人進行遠程管理。

          如今,德國現有的3000萬個工作崗位中,至少有1800萬個都可以被智能機器以及軟件取代;最基層的操作工種中有86%的工作崗位可以被機器人替代;坐辦公室及從事文秘工作者最為危險,約190萬個工作崗位將受到威脅;受影響嚴重的行業還有倉儲、郵政以及快遞業(150萬)、零售業(120萬)以及保潔行業(120萬)等。

          從全球來看,日本和歐洲是工業機器人的主要產地,瑞士ABB、日本發那科(FANUC)、德國庫卡(KUKA)和日本安川電機(YASKAWA)這四家企業是全球主要的工業機器人供貨商,成為工業機器人生產的四大家族。近年來,德國為了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陸續提出了本國的機器人領域發展帶動產業升級戰略規劃。

          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有什么區別?

          戰略思想的差異

          比較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一個重要的區別在于,德國工業4.0戰略是一個革命性的基礎性的科技戰略。其立足點并不是單純提升某幾個工業制造技術,而是從制造方式最基礎層面上進行變革,從而實現整個工業發展的質的飛躍。因此,德國工業4.0戰略的核心內容并不拘泥于工業產值數據這個層面上“量的變化”,而更加關注工業生產方式的“質的變化”。

          戰略基礎的差異

          《德國工業4.0》這個戰略最重要的因素是基礎科學研究,以“高、精、尖”的理論知識作為依憑。致力于改善德國科學基礎研究的條件,提高科研創新能力。相比之下,中國基礎學科的研究比較薄弱,科研創新能力不強,很難有重大突破。其根本原因,除歷史基礎條件因素之外,也有政策的因素。在政策支持上,中國橫向研究比縱向研究無論在數目上,還是支持力度上都要大很多,導致中國應用型的研究領域較強,理論基礎研究較薄弱。

          戰略措施的差異

          在配套政策方面,德國為了有效實施工業4.0,比較重視對技術、政策和環境等進行評估調整。比如,德國系統評估新技術對相關法律可能造成的顛覆性影響,以及創新周期縮短可能導致相關規則架構頻繁更新等,及時對現行不利于發展的各項規章制度進行了修改。德國比較重視構建支持工業4.0的法律環境,及時對與企業責任、數據保護、貿易限制、密碼系統等相關法規進行調整,培養全國國民的競爭意識,比較重視反思和自我調適。

          不可否認,新的工業革命浪潮正在興起,智能世界的前景正在展現,激烈競爭的號角已經吹響,究竟是誰能夠在新的時代一馬當先,拔得頭籌,定義新的制造行業國際標準,我們可以一起拭目以待。



        關鍵詞: 工業4.0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美县| 林芝县| 高要市| 贵定县| 全南县| 呼玛县| 四川省| 盖州市| 张家界市| 靖宇县| 加查县| 北辰区| 杨浦区| 紫金县| 高要市| 会理县| 三亚市| 灵川县| 封开县| 慈利县| 莆田市| 赣榆县| 冀州市| 大同县| 志丹县| 湘乡市| 兴国县| 乌兰浩特市| 安达市| 镇远县| 林口县| 马关县| 汝阳县| 清河县| 安西县| 洮南市| 铜陵市| 栖霞市| 孝昌县| 呼图壁县| 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