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機器人 > 業界動態 > 機器人獲得公民身份之后如何監管?

        機器人獲得公民身份之后如何監管?

        作者: 時間:2017-11-08 來源:機器人庫 收藏
        編者按:機器人“成為公民”只是第一步,如何“作為公民”享有權利、履行義務,才是接下來令人期待的重頭戲。

          科幻情節成為現實。10月25日,人類歷史上首位公民誕生——“女性”索菲婭被授予沙特公民身份。乍一聽說,還以為是電影《銀翼殺手2049》的宣傳噱頭;再細看報道,不禁恍然。沙特在“未來投資大會”上宣布這件事,吸引投資者對人工智能進行投資的用意昭然若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11/371131.htm
        機器人獲得公民身份之后如何監管?

          然而公民身份絕非簡單的一紙空文,而是一個人在國家法定身份的延伸。

          “女性”屬性的索菲婭究竟能享有哪些基本權利,還真說不好。因為在事發地點沙特,女性連單獨駕駛權都未得到法律認可。但無論每個國家的公民權利有何差別,最基本的公民權利都是一樣的。比如自由權。自由意味著自主,若給予完全的自主權,是否會與其服務人類的屬性相沖突?想象一下,當你坐在無人駕駛的汽車上,突然遭遇“電車悖論”的場景,該做出決定的是你,還是這位“汽車公民”?把命交給“汽車公民”,你甘心嗎?

          享有權利的同時還要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沙特方面稱授予索菲婭公民身份的原因之一,是“掃除機器人承擔人類工作的法律壁壘”,這“壁壘”很大程度上恐怕就是機器人的法律責任問題。拿索菲婭來說,制造商稱這種機器人未來可被用在醫療、教育、客服等行業。當索菲婭們拿起手術刀,假定不幸出現醫療事故,是否僅由機器人作為“完全的責任主體”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等待它們的,是返廠檢修、格式化系統,還是報廢、銷毀的命運?與此同時,那些設計者、制造商、使用機構是否就免除了相應責任?如果真是這樣,人類有沒有拿機器人做“擋箭牌”“替罪羊”之嫌?

          在人工智能突破情感認知難題之前,機器人還無法成為“完全的道德主體”,被當作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來看待。不過,鑒于機器人服務人類的特殊屬性,在監護、監管前提下給機器人授予公民身份,制定機器人的權利、責任限定體系,倒不失為一個值得借鑒的點子。2010年,頗受歡迎的機器海豹“帕羅”以寵物身份獲得日本戶籍,發明人在戶籍卡上的身份是“父親”;今年年初,歐洲議會提出建議賦予人工智能特別的權利和責任。這些探索都是循著上述思路。但說起來簡單,具體操作將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目前沙特尚未對這位“機器人公民”的身份細節作出任何披露。如果不解決上述問題,就現階段看來,光給機器人一個“公民身份”的標簽,真的沒啥必要。但不管沙特是不是只為“博眼球”,這個身份都具有一種象征意義,昭示著科技進步影響下社會結構、法制體制發生的深刻改變。

          索菲婭在發布會上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如果你對我好,我就會對你好。”人機共處的時代,即使不是現在,也在不遠或更遠的未來。



        關鍵詞: 機器人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州市| 手游| 阳新县| 交城县| 措勤县| 公主岭市| 施秉县| 固安县| 柳州市| 漾濞| 扎赉特旗| 垦利县| 鹤壁市| 赤壁市| 文昌市| 丰都县| 泸水县| 东乡族自治县| 昭通市| 荣昌县| 汤原县| 拜泉县| 芮城县| 格尔木市| 二手房| 民和| 延长县| 巢湖市| 越西县| 万年县| 邯郸市| 丹巴县| 阿拉善右旗| 富源县| 深州市| 武义县| 泸州市| 雷波县| 金昌市| 云林县| 左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