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全國大學生智能互聯創新大賽在重郵落幕
近日,由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中國電子學會聯合主辦,arm、Xilinx、ST、ADI、Google等公司協辦的 2017年第二屆“全國大學生智能互聯創新大賽”在重慶郵電大學舉行了全國總決賽,最終在四個組別的激烈角逐中十六支隊伍獲得了一等獎,三支隊伍贏得了企業特別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8/363385.htm第二屆全國大學生智能互聯創新大賽從2017年1月份啟動,歷時8個月,共吸引了560余支隊伍參賽。從參數的隊伍數量和學生人數上均比去年有顯著提升。本次大賽在吸收前一屆比賽的經驗基礎上,分成了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家居、智能教育四大組別,最終經過在電子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和南京郵電大學的分區決賽之后,共有47個高校、82支隊伍來到重慶郵電大學參加全國總決賽。在為期三天的決賽中,各參賽代表隊分別做現場展示和答辯,大賽評審從創新性、技術性、作品完成度和團隊表現等方面考察與評審參賽作品,評出各等級獎項及3個企業獎。
在大賽的閉幕式上,電子學會副秘書長、競賽委員會主任劉明亮代表主辦方致辭,他對大賽的發展給予高度的評價,特別是肯定了競賽的選手們展現出來的風采,希望競賽選手們能夠更好將知識應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去。重慶郵電大學副校長林金朝教授則代表總決賽承辦方介紹了重慶郵電大學對整個比賽組織工作的重視,并突出強調了學校對學生競賽的大力支持,希望能夠通過競賽這樣的形式展示學生的風采,并更好地響應教育部關于培養卓越工程師的宏偉計劃。
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競賽組委會主任委員王志軍教授則詳細介紹了本次大賽的幾個特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參賽報名增加在相關欄目需上傳所在學校有關部門(教務處/院系/創新實踐基地)推薦信,確保學生參加競賽獲得的成績能夠贏得學校的認可,從而讓競賽成為學生在校學習中的一部分。在評審方面,今年的評審規則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從而更好的強調公平公正的原則,本次競賽采用雙盲評選,參賽隊伍以報名注冊時由組委會分配的編號作為唯一代號和標識,用于抽簽和競賽全過程。同時,本次比賽明確要求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參賽隊伍不得透露其身份信息,否則視為違規,直到所有獎項完全評定之后才公布參賽學校信息。由于評委專家來自全國各個高校,為了保證公平和避嫌,本次競賽采用回避制,即評委在競賽組沒有其學校的參賽隊伍,且盡量避免出現其省份的參賽隊伍,以最大限度保證公平公正。
最終經過三天的角逐,參加全國總決賽的隊伍中共有79支隊伍獲獎,其中獲一等獎16支,二等獎24支,39支三等獎,3支隊伍又分別獲得ARM、Xilinx、ST公司推薦的企業創新大獎。其中,來自廣州白云學院的智能供水控制系統等8支隊伍贏得智能家居組一等獎,電子科技大學的基于近紅外光譜技術的便攜式疲勞駕駛監測儀團隊等4支隊伍贏得智能交通組一等獎,來自南京郵電大學的實驗室教學管理與環境監控系統團隊等2支隊伍活動智能教育組一等獎,來自河南理工大學的智能配液機等2支隊伍活動智能醫療組一等獎。略顯遺憾的是,大賽的最高獎連續兩年空缺,不過這樣體現出評審老師對最高獎要求的嚴格。
在現場的作品展示環節,筆者也看到了王志軍教授非常推崇的重慶理工大學的公共場所無線快速智能充電平臺項目,該項目已經申請了三項國家級專利,無線充電效率可以達到驚人的85%,已經具有相當的商業化雛形。據介紹,大賽組委會已經聯合安創空間–ARM 加速器,設立學生創新創業百萬基金,對以創業為方向的創新項目給予孵化加速,幫助其邁向商業化。決賽中所有獲二等獎以上且為大三以上的參賽選手,還可申請全國電子信息專業技術資格認證工程師(助理)證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