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仍被外企掌控,凸顯液晶面板配套國產化之急迫
7月底,廣西晶聯光電與深圳華星光電共同簽署雙方戰略合作協議,并宣布晶聯光電的ITO靶材在華星光電G4.5中試線的鍍膜測試工作已于2017年上半年完成并順利通過認證,后續雙方將進一步深化在G8.5高世代TFT產線上的合作探討,攜手推進ITO靶材在新型顯示面板產線的國產化配套應用。這是我國顯示產業發展到今天,面板上下游企業互相促進的又一個努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8/363004.htm隨著中國大陸在顯示面板產業的布局和投資的加大,國際顯示產業的格局已經從原來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主導,向中韓主導的趨勢發展。至2020年前后新建產線產能全部釋放,中國大陸將成為全球顯示面板產能最大的區域。中國已經成為顯示大國,但還不是顯示強國,其中一個明顯的欠缺就是面板上游的配套能力還很弱,本地化供應很少。中國電子信息核心基礎產業需要由下游龍頭企業拉動。
國產化配套取得一定突破
過去幾年,在國家產業扶持政策的引導下,以京東方、華星光電、天馬為代表的中國面板企業積極導入國內材料和設備,帶動上游液晶材料、玻璃基板、掩模版、鉬靶等配套企業的發展,使上游原材料、裝備的國產化配套比例不斷增加。
在玻璃基板方面,國內的彩虹集團、東旭集團等本土企業大力推進玻璃基板國產化,目前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小尺寸面板市場份額已達80%。近日,彩虹實現了國內首條G7.5 TFT-LCD基板玻璃的規模量產,為G8.5以上基板玻璃國產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掩模版方面,小尺寸面板生產線掩膜版制備企業主要有深圳清溢光電股份公司、長沙韶普鉻版有限公司、深圳和成都路偉光電公司等。今年黃石惠晶顯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華版掩膜版項目,主要生產高世代(G8.5、G10)TFT-LCD用掩膜版。
在鉬靶方面,四豐電子TFT-LCD/AMOLED用高純度寬幅鉬靶材技術填補了國內寬幅鉬靶(1800mm)空白,成為我國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而晶聯光電的ITO靶材也實現了在面板行業的批量供應,也打破這些產品長期以來被國外企業壟斷的局面。
據記者了解,四豐電子生產的高純鉬靶材,不但在京東方、華星光電等國內大型顯示面板企業批量應用,而且連續數年服務于國內外多條8.5代、6代等液晶面板生產線上,已成為我國鉬靶主力供應商。晶聯光電也緊跟步伐,不斷將ITO靶材導入國內G8.5、G6、G4.5等產線當中。
在設備方面,杭州浙大三色儀器有限公司已研發出LCD顯示屏光電測試系統、LED背光源/顯示屏光學性能檢測系統、平板顯示器光電性能測試儀、顯示屏視角光度/色度特性測試儀等測光設備,參與并牽頭制訂相關國際標準。欣奕華潔凈搬運機器人主要用于平板顯示生產線的玻璃基板搬送,該產品潔凈度控制、運動速度和精度、可搬運基板尺寸及重量等方面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上述領域的空白。同時,上海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也在積極推進曝光機等設備國產化。
在液晶材料方面,涌現了如石家莊混晶廠商江蘇和成、誠志永華、八億時空以及單體生產廠商煙臺萬潤、西安瑞聯、安徽的欣奕華等一大批企業,它們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術,其中液晶中間體、單體以及TN、STN類混晶已在全球占據重要地位,并在TFT類混晶的研發、產能擴張方面加大投入。目前我國已突破液晶材料的技術專利壟斷,正加快國產化進程,國產化比例已從5%提高到20%以上,產能、產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袁桐表示,這兩年,江蘇和成與誠志永華等液晶材料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取得不少自主專利,同時,國內中電熊貓和華星光電提高了液晶材料國產化的采購比例,江蘇和成與誠志永華市占率也在提升。其中江蘇和成混合液晶國產化率已經達到16%,誠志永華單色液晶材料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可達50%以上,TFT-LCD用液晶材料國內市場占有率15%左右。而特種電子氣體、各種試劑等化學品基本實現國內企業自主供應。
配套核心仍被外企掌控
盡管這些年我國平板顯示配套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國在液晶顯示面板的關鍵配套材料和裝備核心技術的研發起步較晚,與世界先進水存在差距,在上游配套的關鍵技術、核心專利和市場開拓方面仍面臨著不小的障礙。
日本、韓國在上游材料方面具有很強的技術和市場壟斷力。石家莊誠志永華顯示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奎指出,國外材料企業大部分為百年大企,占據行業先機,而且研究和經營的領域大而全,在資金和技術積累上優勢明顯,專利保護也相對嚴密,而對于國內材料企業來說,起步晚,且專攻單一領域,不論在資金、技術積累還是專利方面,都難以與國外行業巨頭對抗。
由于我國企業規模小、投入技術研發的實力有限以及下游用戶對材料產品的測試、認證周期長等原因,材料的生產和產業化能力未形成優勢,與國外上游同類企業相比有較大的技術和品質的差距。王奎指出,液晶材料在整個面板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較小,雖然作用非常關鍵,但面板廠商對于其國產化的動力不足,也是國產化比例難以提高的一大原因。
而且隨著顯示產業總產能的增加,競爭加劇,導致原材料價格、設備價格急速下跌,在國內企業未形成規模生產優勢,面板企業采購價格已跌至這些國內材料生產企業成本線以下,對國內新興的上游企業來說舉步維艱。
天馬副總裁朱燕林指出,雖然a-Si液晶材料國產化配套比例較高,很多都突破50%,但是LTPS液晶材料國產化配套比例稍低,主要是玻璃基板還沒有突破性進展。從全球TFT-LCD用玻璃基板市場上看,90%以上的份額集中在美國康寧、日本旭硝子、電氣硝子、板硝子等幾大廠商手中,歐洲也有幾家公司可以生產,卻多是與日本廠家合作,份額尚不足1%。其中,康寧占據了全球42%的市場份額,位居首位,其次是日本旭硝子、板硝子、電氣硝子。
袁桐指出,在為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及AMOLED生產線配套的TFT無堿玻璃技術工藝及生產技術上,短時間內實現國產化配套還有較大難度。
同樣,設備國產化進程十分艱難。上海凱世通半導體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炯指出,國內面板企業更青睞于有量產經驗的國外設備,因為生產效率更高,有利于擴大產能,而國產設備還很初期,對于面板企業來說沒有吸引力。因為如果設備做不好就會浪費面板企業資源,如果做成了效率也不如國外產品,對面板企業來說都存在風險。
欣奕華科技集團總經理張彌也表示,面板制造對精密度、潔凈度等要求較高,加之上述領域國內的設備供應鏈尚未完善,面板企業對國內自主研發裝備和材料的采用一般持謹慎態度。
杭州浙大三色儀器有限公司研發部經理喬波指出,目前檢測設備國產化程度不是很好,像美能達、拓普康、IS等品牌的設備雖然費用較高,售后服務不便捷,但是顯示企業更加迷信進口產品,對國產檢測設備的推動不是很有利。
總之,與液晶面板數百億元的大筆投資不同,國內材料和設備的投資和研發都是小打小鬧,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梁清新指出,我國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非關鍵的設備研發上,工藝設備難以實現突破,液晶材料企業也不多,國內顯示產業供應鏈仍然很弱。
提升國產化配套比例
但是顯示產業的國產化配套對于全方位提升國內面板企業的競爭力十分關鍵。“液晶面板行業存在一條‘微笑曲線’,上游配套產業處于‘微笑曲線’的最頂端,而液晶面板則處于底部。實現液晶材料和裝備的本土化,對于提升面板毛利率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龍騰光電執行副總李宏明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說。
那么,如何突破國外公司的專利壁壘,完善產業鏈,提升國產化配套比例呢?
行業間流傳著韓國十年前的一種說法:三星、LG活不了是政府的責任,而配套企業活不了則是三星、LG的責任。韓國將面板產業上下游看成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梁清新表示,我國應該重新定義面板企業的貢獻,不只停留在做強自身,引領全球,還要看面板企業對電子信息基礎產業的實質性拉動作用。
他建議,在《新型顯示產業超越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應該重點支持顯示產業配套的發展,讓面板企業帶動供應鏈發展,建立屬于自己的生態鏈。
其實,我國政府早就對面板企業使用國產材料有一定的要求,這對提升國產化配套比例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袁桐表示,如果光靠面板廠商支持上游企業,沒有國家項目支持,要進一步提升國產化配套比例難度較大。
她建議,要形成良好健康的產業生態鏈,需要政府在研發專項上增加更大的比例扶持上游企業,同時通過聯合開發項目(面板企業+材料/裝備企業綁定)的扶持方式,促進面板企業的積極性。此外,在一些關鍵材料和裝備國產化進程中,適時調整進口關稅比例,支持國內成長期的上游企業。同時,通過稅收返還的方式,鼓勵上游企業加大自主創新和面板企業共同努力承擔國際競爭成本壓力。
江蘇和成顯示科技有限公司廠長宋曉龍表示,需要把提升國產化率目標作為持續推進的戰略性工作。目前液晶重點企業在專利、生產、質量控制方面已經追上國外廠商的水準,但國外廠商利用模糊的專利概念,在商務上進行不當干擾,是目前國產比例上升最大的阻礙之一。希望政府繼續出臺政策,加大國內面板的國產化比例要求,給予適當的引導。對不當專利干擾采取必要的行政干預,讓國產材料有公平的市場環境。
對已形成完整知識產權戰略布局及產能布局的國內顯示材料供應商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強化龍頭效應,形成國產化材料企業更大優勢。鼓勵國內材料廠商加大自身建設力度,加強研發實力、制造實力,形成技術、質量、成本、盈利多贏的局面。
就具體的產業政策,張彌提出了以下四點建議:一是對上游設備制造商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一方面應對上游材料裝備制造商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進行研發創新,實現材料的國產化;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對下一代新型顯示(OLED)設備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幫助國內企業提前布局下一代顯示技術和產品的研發,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實現新型顯示核心裝備國產化。
二是希望政府能夠充分推動產業上下游的配套建設和產品驗證。給予支持推動國產化設備認證的面板企業政策支持,縮短國產化設備認證周期,加快國產化產品的應用和發展速度。
三是面板制造核心設備制造行業人才短缺,行業內高端人才往往集中于面板制造業,希望能給予裝備制造業吸引人才方面的政策。
四是希望政府能設立工藝、設備和材料驗證研發平臺。整合行業內的企業與高校研發資源,對新技術進行充分的材料和設備的評價,同時形成自主的核心技術知識產權的戰略布局,打破國外公司的專利壁壘。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顯示大國,是全球顯示行業的重要推動力量。在技術與產品迭代的關鍵時期,我國顯示產業未來走向引起較大關注,也產生不少爭議。為推動我國顯示產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全面、正確認清我國顯示產業面臨的局勢,中國電子報特推出“砥礪前行,邁向顯示強國”系列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