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手機與無線通信 > 設計應用 > 海底光纜工程設計簡介

        海底光纜工程設計簡介

        作者: 時間:2017-06-13 來源:網絡 收藏
          摘要 從的設計內容和方法、系統遠端供電系統的設計要求和系統APS保護倒換方式等方面,詳細介紹了海纜數字傳輸系統工程設計的要點。

        0、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國經濟與世界一體化進程不斷加速,國內地區間和國際間大容量、寬帶化、高速率的通信要求日益迫切。作為社會的基礎設施、國民經濟發展的先導性產業、現代社會信息流通主渠道的通信產業迅猛發展,各類跨海峽、跨大洋海底(下稱海纜)工程項目日益增多。本文將介紹海纜數字傳輸系統工程設計的要點,供廣大通信工程設計人員借鑒。

        1、海纜系統設計內容及方法

          海纜系統的設計首先需綜合考慮容量需求和海纜路由長度等方面因素,確定海纜的建設類型,即是有中繼型還是無中繼型海纜,二者在設計思路上有較大差別。

          一般來說國內跨海峽地區間的海纜由于距離較短(站間距一般在400 km以下),往往采用更經濟的無中繼型海纜方式,而國際間跨洋海纜由于距離很長,往往采用中繼型海纜方式。海纜的建設類型確定之后,根據現有海纜技術水平和業務量需求預測,對海纜路由進行勘測、海纜芯數做出選擇,確定出經濟、合理的海纜建設方案。

          1.1 海纜路由設計

          海纜登陸點和海纜路由的設計好壞直接決定了海纜的安全、可靠性,因此路由設計是海纜設計的重點之一,其中路由方案是關鍵。

          海纜路由調查是海纜系統工程設計和工程建設的基礎,需先對岸灘地形、地貌、地物的現場進行察看,走訪海洋、航道、地質、水文、航運、漁業、海產養殖、建設規劃、軍事及通信等部門,收集與海纜工程有關的各方面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初步確定出海纜登陸點和路由方案;然后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設備進行海纜路由勘測,以便選擇安全、可靠的海纜登陸點和路由,確定出經濟合理的敷設海纜技術方案,確保海纜通信的安全穩定;最后根據勘察確定出路由,并選用相應的和施工方式進行施工布放。

          1.1.1 海纜路由調查流程

          海纜路由調查流程如圖1所示。

          注:勘測包括測量和調查收集資料。
        圖1 海纜路由調查流程

          1.1.2 海纜路由調查主要項目及方法

          對預選的海纜登陸點和路由的地形、地貌、底質、水深、潮流、障礙物及人類開發活動等情況進行勘測。

          按所調查的不同海水深度劃分海纜路由所需調查的項目,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水深的調查項目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6/356832.htm

          1)布設測線和測站(大陸架和近岸調查)

          測量海纜路由寬度,按滿足水深、旁側聲納和淺地層剖面探測等多波束全覆蓋測量布設測線及測站。根據水深布設數量不等的測線,測線平行于路由中心線,并在垂直方向上布設足夠的橫向測線,以校驗測深和導航精度。

          2)導航定位(所有調查內容)

          測量采用GPS|0">D(深海區域精度應小于20 m。大陸架區域精度應小于10 m)進行實時差分定位,導航采用圖像導航軟件系統,所有導航系統同計算機系統聯機。路由勘測應采用墨卡脫投影方式,WGS-84座標系,以海圖基準面(CD)為高程基準。所有定位數據均采用計算機自動記錄并存儲、打印。

          3)水深測量(深海、大陸架和近岸調查)

          近岸段測深:采用雙頻測深儀測量和多波束回聲探測系統或相位測量系統或同相位干涉聲納測量系統,同時在作業區附近設站進行同步檢測,經過聲速改正、水位改正測得實際水深。

          遠海段測深:采用多波速探測系統進行全覆蓋測量,測量中應布設適當數量的聲速剖面站(測量時空上均勻分布,并能控制聲速的區域變化),通過聲速剖面儀進行改正,所有測深數據采用數字磁帶記錄,保證測量精度。

          4)海底地貌及障礙物勘測(大陸架和近岸調查)

          近岸段測量:使用雙頻側掃聲納系統等儀器與水深、淺地層剖面同步進行全覆蓋測量,同時進行模擬和數字記錄,繪制地貌圖。

          遠海段測量:使用側掃聲納/淺地層剖面儀組合系統和多波束回聲探測系統或相位測量系統或同相位干涉聲納測量系統,同步進行全覆蓋測量,測量時拖曳聲納系統拖曳位置或水下機器人(ROV)控制在水深約2/3處,模擬和數字同時記錄,并能繪制出海底地貌圖。

          5)海底底質(淺地層剖面)測量(大陸架和近岸調查)

          近岸段測量:使用淺地層剖面儀和數據采集系統等,與水深、側掃聲納等進行同步探測,采集數據。進行模擬記錄,進行初步分析。

          遠海段測量:使用側掃聲納/淺地層剖面儀組合系統,側掃探測與多波束測量等進行同步測量,同時進行模擬和磁帶記錄,將淺地層剖面繪制出圖。

          6)海底取樣與探測(大陸架和近岸調查)

          在上述測量的同時,還使用柱狀重力活塞取樣器隔一定距離對海底土壤進行樣品采集,取樣點設在勘測的中心線上,采集間隔視調查時所見的條件而變化,但每條測線采樣點不少于3點。取樣長度為2 m,不足2 m時,再采用蚌式取泥器取表層樣品,位置用定位。先對樣品的頂、底部進行十字板扭力試驗,作PH值、H2S、總含硫、總C1以及其他必要分析。然后進行土質類型、顏色、結構的目測描述和拍照,視情況進行樣品棄存。

          采用質子磁力儀,對已有或側聲納發現的水下纜線、沉船等異物進行探測、定位和標記,在水深小于3 m的淺海近岸區域必要時還要派潛水員下水探摸。

          7)岸灘和登陸點測量(岸端調查)

          在海纜登陸區埋設2根相互通視,相距小于2 km的水泥標志樁,建立測量基線,使用D-定位系統和智能型全站儀進行標志樁、登陸點附近的岸灘地形、地物測量,繪制出1:1000地形圖,標出標志樁、海陸纜接頭入孔和路由位置。另外,測量中還應用手持鋼釬進行地層土質和沉積物厚度調查,做好描述記錄。
          8)海洋開發活動調查(所有調查內容)

          在上述勘測過程中,尚需對海纜路由區附近出現的海洋開發活動進行調查(如港口、航線、錨地、漁場、養殖區、旅游區、軍事訓練區、傾廢區、已敷設海纜和管道等內容),并做詳細記錄。

          目前海纜80%以上的故障都是人類對海洋的開發活動造成的,如捕魚和拖錨行船等,因此調查海洋開發活動作為勘測主要內容之一,尤其是易遭受船錨和漁網破壞地段的海纜路由調查。通過試驗,有的捕魚固定網帶1.2 t錨作業,入土深度能達到2.0 m,對于埋深1.0 m左右的海纜危害極大,故在調查中要著重收集海洋活動的性質、內容、特征、作業規律及范圍、損壞海纜的歷史等資料,并根據綜合分析,在海纜施工中必要的路由段落可采用繞避、深埋或有效保護等措施保障海纜的安全。

          綜上所述,海纜工程勘測內容主要為水深、潮流、地形、地貌、淺地層剖面、障礙物、路由定位等;特點是各項內容進行同步全覆蓋測量,將測量旁掃和淺剖面等資料通過計算機有序地整理排列,并繪制出直方圖,對海纜路由狀況進行同位顯示及說明,真實、直觀、明了。

          1.1.3 海纜登陸點、登陸灘地的路由的選擇

          選定的海纜登陸點及登陸灘地應滿足以下條件:

          a)至海纜登陸站距離較近的岸灘地點;

          b)避免有巖石,選擇登陸潮灘較短(主要方便海纜登陸施工)以及有盤留余纜區域的地點;

          c)全年風浪比較平穩,海潮流比較小的岸灘地區;

          d)沿岸流砂少,地震、海嘯及洪水災害等不易波及的地段;

          e)登陸灘地附近避開其他設施或海底障礙(如、水管、油管及其他海纜等);

          f)便于今后海纜登陸作業和建成后維護的地點;

          g)將來不會在沿岸進行治水、護岸和修建港灣的地點。

          1.1.4 海纜線路路由選擇

          海纜線路路由應避開有下列特征的地形和區域:

          a)河道的入口處;

          b)巖石地帶;

          c)避免橫越海谷;

          d)火山地帶附近;

          e)大于30°的陡峭斜面,通常應為15-20°;

          f)陡崖下面;

          g)2條平行海纜之間的距離應不小于2 n mile(3.704 km),與其他設施的距離應符合國家的有關規定;

          h)盡量減少與其他海纜或管線的交越;

          i)捕撈作業區和其他特殊作業區;

          j)各類錨地。

          1.2 海纜芯數設計

          海纜芯數與海纜類型有很大關系,無中繼型海纜的芯數可以較大,有中繼型海纜的芯數一般不超過8芯,其芯數主要是受以下2方面的限制:

          a)遠供設備功率:光功耗平均為P,海纜的芯數為2n(目前海纜芯數均為偶數),海纜站間共有K個光,則此段海纜系統全開通運行時功耗為Pnk,即海纜芯數與功耗是成正比的。這些光完全是由在岸端的遠供設備(PFE)來提供的,故有中繼型海纜的芯數不能太大。

          b)維修時間:有中繼型海纜往往是跨洋國際海纜,海纜站間的距離較大,海纜穿越了大洋深海區域,因而在海纜搶修時更易遭遇過多的惡劣天氣。在深海區域,當搶修船只將海纜打撈上來并修復時,可能被海浪的顛簸將修復中的海纜直接掛斷,這種情況在海纜的搶修中并不鮮見,因此若海纜芯數過大,則海纜熔接時間就長,被海浪掛斷海纜的幾率就大,這也是有中繼型海纜的芯數不能太大的原因之一。

          1.3 海纜設計方法

          傳輸系統的設計方法有最壞值設計法與統計值設計法2種。

          目前國內陸上傳輸系統中繼段和陸纜+局部無中繼海纜傳輸系統的計算一般采用最壞值設計法,即將所有的參數值都按最壞值選取,而不管其具體分布和組合如何。這種計算方法簡便可靠,在排除人為和外界自然因素后,整個系統在壽命終了且所有富余度用完的極端情況下仍能完全保證系統的性能要求。但采用最壞值設計法所考慮的富余度比實際情況要大,計算結果過于保守,光放大距離較短,系統的總成本偏高,并且當系統中有海底光放大器時,采用最壞值設計法,還需注意考慮接收光功率接近或超過過載點電平的因素。

          有中繼型海纜傳輸系統通常采用統計值設計法,即按預先確定要求足夠小的系統先期失效概率根據相關的統計分布概率取定的參數進行系統設計。

          1.4 海纜系統設計中需考慮的因素

          海纜系統的總體設計需考慮的因素與陸地光纜系統相似,主要考慮系統的BOL和EOL性能和可用性要求、Q值和光通OSNR、系統誤碼性能、系統抖動性能、FEC配置、色散補償方式、系統可靠性、網管系統配置、施工和維護余量、供電系統配置。

          1.5 海纜系統設計中余量考慮

          海纜系統工程設計中考慮的余量包括系統、設備和海纜的老化余量,海纜敷設施工接續以及海纜系統運行維護期間的海纜修理余量等。

          海纜敷設施工余量包括海纜在敷設施工時所需介入的海上接續或岸端部分的登陸接續以及陸上部分的施工接續等。此外海上施工接續還應考慮到一些不可預見的某些因素,如臺風引起的切斷海纜后海纜再接續等情況。

          海纜系統設計中要考慮到海纜的修理余量,這是因為在修復海纜故障時,每修復一個海纜的斷點(故障點),就要介入約為2倍海水深度的海纜及至少2個接頭。修理余量的取定依位置的不同分為下列幾種情況:

          a)岸端部分

          (a)陸纜段(即從海纜登陸站到海纜登陸點)可按0.2 dB/4 km考慮,但最小不能小于0.8 dB。此外,還要計入修復一次海灘連接點(即海纜登陸后的終端接頭點,此接頭點位于海纜登陸處,海纜在此終端后與至登陸站的光纜相連接)的接頭損耗,(2個接續損耗);

          (b)海纜段(即從海灘連接點至靠近岸端的第一個光放大器)可按0.2 dB/10 km考慮,也可按每段3個修理量考慮,這里指的每個修理量包括所增加的修復海纜以及至少2個修理接續的損耗(即2倍的海水深度×修復用海纜的平均損耗+2個光纜接頭的接續損耗)。

          (b)1 000 m以內水深部分每個光放大段修理余量按岸端部分中海纜段的修理余量考慮。

          (c)水深大于1 000 m的部分一般不考慮修理余量,這主要是因為:

          (a)深海地區海纜發生人為損傷的概率比淺海地區小許多;

          (b)由于深海地區對海纜的修理需要介入較長的附加海纜,因而考慮的修理余量就較大,這樣就限制了深海地區海纜系統光放大段的長度;

          (c)在深海地區如果需要對海纜進行修復,在必要時需增加光放大器以解決增加的光損耗問題。

        2、海纜類型和敷設方式

          海纜的護層結構根據敷設地段及海底環境的不同分為深海型海纜及鎧裝型海纜,其使用區域如下:

          a)深海區域使用深海型(無鎧裝)海纜;

          b)淺海區域及登陸部分使用鎧裝型海纜,可再細分為輕鎧裝、單鎧裝和重鎧裝海纜,單鎧裝還可再分為中型單鎧裝和重型單鎧裝(鎧裝鋼絲的粗細不同)等,在需要特別保護的地段可采用加粗鋼絲鎧裝型或使用雙層鎧裝型及特殊保護型的海纜;

          c)其他海纜類型還有防鯊魚海纜(有鯊魚出沒的深海海域)、防硫化氫(用于硫化氫濃度較高的海域,如上海近岸海域等)等特殊類型的海纜;

          d)海纜登陸點至海纜登陸站之間可以使用海纜,也可以使用陸上光纜,但在需要對海底光放大器進行供電的情況下使用陸上光纜需要考慮解決遠供電流的傳送問題。

          海纜的安裝分為直接敷設和埋設2種。直接敷設即為海纜直接布放在海底層的表面;海纜的埋設需用專用海纜埋設犁或沖埋設備將海纜埋設在海底層以內,以增強海纜的保護性。海纜登陸施工時其登陸部分海纜先不直接進行埋設,待登陸施工結束后再完成這一部分海纜的埋設深度工作。

          登陸部分的海纜應進行埋設處理,埋設深度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和要求確定,但一般不得小于2 m。海纜的海中布放分為直接敷設和埋設2種。工程中應根據海纜路由的實際情況和海纜的保護要求確定,一般在深海地區采用直接敷設方式。海纜在淺海地區一般采用埋設方式,埋設深度應按照工程的具體要求、海纜需要保護的程度和海底的地質情況等綜合考慮,一般要求在我國大陸架100 m水深之內海纜的埋設深度應不小于3 m,100-200 m水深之內海纜的埋設深度應不小于2 m。

        3、海纜系統遠端PFE的設計要求

          需要遠供的海纜系統在海纜系統的兩端均應配置遠供設備,并同時向海底光放大器供電。海纜系統的遠供采用恒流供電方式。供電回路采用一線一地方式,即由大地和海纜中的供電導體組成全系統的恒流供電回路。在接地故障情況下,遠供設備輸出電壓將會改變,假設海纜站A和站B間距離為L,站A的遠供設備電壓為+V,站B的遠供設備電壓為V,正常工作時,站A和站B兩站的中點附近位置電壓為0V,當距站AL/4位置的光纜發生接地故障時(此點海洋接地),站A的遠供電源電壓由+V降為+0.5 V。站B的遠供電源電壓由-V變為-1.5 V,從而保持海纜遠供的恒流。

          遠供電源設備的供電電壓必須滿足以下要求:

          a)在正常工作情況下,提供整個海纜傳輸系統所需遠供電壓;

          b)在一端遠供設備出現故障的情況下,另一端遠供設備可單獨對整個海纜系統提供所有海底光放大器所需的電流;

          c)在接地故障情況下,遠供設備可使輸出電壓降至最低工作電壓。

          遠供設備必須設計單獨的遠供接地裝置(即海洋接地),其接地電阻應不大于5Ω。要求在遠供接地發生故障時可轉換至局(站)接地系統。海纜系統的遠供方式見圖2。


        圖2 海纜系統的遠供方式圖

          海纜登陸站至海纜登陸點的遠供電流傳輸可采用以下2種方式:

          a)直接使用帶有供電導體的海纜;

          b)單獨布放,在海纜登陸點處通過海纜終端接頭盒與海纜內的供電導體相連接。

          海纜登陸站內有不止一個海纜系統終端的情況下,若同時要求進行遠供,可共同使用一個遠供接地系統,但工程設計中必須考慮每個海纜系統故障或緊急情況下的接地轉換系統。如果工程設計中確定采用不帶供電導體的陸地光纜,則必需考慮單獨布放遠供電流線。目前遠供設備設計的輸出恒定電流為1.0-1.6 A,遠供電流的大小有時需取決于光放大設備中的最大系統數量。

        4、海纜系統APS保護倒換方式

          因為海纜系統的線路長度一般遠大于陸地光纜的線路長度,所以海纜若采用與陸纜相同的APS倒換方式(陸纜的保護倒換方式為Wrapping),則很難保證50 ms的保護倒換時間,對語音業務會造成很大損傷。因此海纜采用獨有的保護倒換方式Steering。海纜的保護倒換方式與陸纜的保護倒換方式最主要的區別在于故障發生時保護倒換的節點不同,海纜保護倒換方式是在每個節點進行保護倒換,而陸纜的保護倒換僅在故障鏈路的端點節點進行保護倒換,因此海纜的保護倒換方式的倒換時間要低于陸纜倒換方式的倒換時間,2種保護倒換方式見圖3。

        圖3 保護倒換方式

        5、海纜系統設計其他方面考慮

          海底光放大設備的設置應滿足遠期系統傳輸容量的要求,海纜中芯數的確定應按遠期業務量的需要,同時考慮海底光放大設備的限制及在海纜船只上進行海纜維護搶修的要求,經技術經濟方案比較后確定,并應結合擬采用的系統工作速率統一進行統一考慮。

          海纜系統的線路傳輸速率應根據傳輸容量、光纖的芯數以及中繼距離等要求,通過技術經濟比較而確定,海纜傳輸終端設備的容量可按近期業務量需要確定。從維護方面來說,有中繼型海纜系統的纖芯數量一般來說不超過8芯,無中繼型海纜系統的纖芯數量一般較大,往往與陸纜段的纖芯數量相一致。

          整個海纜系統的使用壽命為25年,在系統的使用壽命期內由于光纜及元器件本身發生的故障而需要用維護船只修理的次數(不包括由于外部原因所引起的需要船只修理的次數)不能超過3次,需要船只維修的次數可根據海纜系統的實際長度及海底光放大器的數量作出相應的規定。海底光放大器的每個光放大器內考慮配備有冷備用光發送器的情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锦市| 丹巴县| 嘉荫县| 寻甸| 靖宇县| 汉中市| 康乐县| 介休市| 呼伦贝尔市| 蒲城县| 台湾省| 阳城县| 丰原市| 关岭| 东丰县| 高雄市| 陆良县| 辰溪县| 郁南县| 荆门市| 开阳县| 荣成市| 青浦区| 离岛区| 遂川县| 抚顺县| 西乡县| 樟树市| 江川县| 霍林郭勒市| 天全县| 潞城市| 晋江市| 云阳县| 申扎县| 临洮县| 阿克| 大同市| 印江| 阜城县| 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