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設計應用 > 產業聯盟與創新

        產業聯盟與創新

        作者: 時間:2017-06-08 來源:網絡 收藏

        文/馬駿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6/351932.htm

        企業創新是指企業利用新技術和新方法創造更多市場價值的過程。創新包括兩個基本要素:一是要有新技術或新方法,包括新的設計、新的工藝、新的組織、新的業務或管理流程、新的產品、新的服務等等。二是要創造更多的市場價值,即利用新技術或新方法后令市場價值增加。

        創新的外部性

        創新活動具有顯著的外部性。創新的外部性來自技術的外部性和市場的外部性兩個方面。

        技術的外部性來自技術的溢出效應。技術創新的溢出渠道主要有技術許可、專利技術的公開、公開出版物與技術會議、與創新企業雇員的交談、雇傭創新企業的雇員、產品逆向工程等。技術溢出產生正、負兩方面的效應。正效應指的是:由于技術的溢出,獲得溢出好處的企業減少了創新的成本,或者提高了效率,或者擴大了市場,從而導致整個社會財富的增加。負效應指的是:由于技術的溢出,創新者得不到全部的創新收益,創新者的積極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同時,對于無償獲得溢出好處的企業而言,等待其它企業的創新可以減少創新的成本,從而抑制了企業主動創新的積極性。

        市場的外部性指創新活動在市場化過程中面臨的外部性問題,它主要來自于市場啟動成本、產業鏈配套、需求方規模經濟等三個方面。首先,有些創新需要投入巨大的市場啟動成本。市場啟動成本包括用戶的培養成本和市場規則的建立成本。率先開拓市場的創新企業必須支付較多的市場啟動成本,跟隨企業則可以支付較少的市場啟動成本。如果市場啟動成本巨大,很多企業就會選擇市場跟隨,企業創新的動機受到抑制。

        其次,產業鏈配套是創新中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在產業分工越來越細的背景下,全球產業結構變化的重要趨勢是產業的全球布局和產業集群現象日益顯著。創新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常常取決于產業鏈的配套發展水平,也就是說取決于上下游產品的競爭力,有時甚至還需要足夠多的競爭者以吸引用戶采購。因此,很多情況下,創新需要打造產業鏈,單個企業的單一產品很難在市場上取得成功。

        第三,需求方規模經濟是創新特別是信息產業創新的一個突出問題。信息產業產品具有很強的需求方規模經濟性,或者網絡外部性,即用戶的福利隨著用戶數量增加而增加。需求方規模經濟容易導致“贏者通吃”局面,技術標準成為創新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信息產業中產生了很多相互競爭的技術發明,但是最終只有少數技術發明得到市場認同。市場接受的技術發明一般符合事前的技術標準,或者在技術標準的競爭中勝出成為事實標準。

        由于創新外部性的存在,企業創新的積極性受到抑制。消除創新的外部性,可以釋放企業創新的積極性,極大地增加社會財富。創新外部性的內部化主要有專利制度、政府鼓勵和產業聯盟三條主要途徑。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機制來消除或減少創新的外部性問題。三種手段各有利弊,適用范圍也不同。促進創新應該三者并用,互相補充。產業聯盟是從組織上將外部性內部化。

        產業聯盟的好處是顯著的,如受益者和投入者具有一致性,聯盟保持了企業主體和市場導向的創新性質。產業聯盟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機會主義的存在,聯盟的建立和運行需要一定的成本,聯盟的適用范圍也存在限制。值得指出的是,政府鼓勵政策和產業技術聯盟聯系十分緊密:政府對解決產業共性問題一般傾向于支持產業聯盟而不是單個企業。支持產業聯盟可以集中資源,有利于促進產業內企業公平競爭。追趕型國家政府更加重視產業技術聯盟,因為本國企業創新資源少、能力弱。

        我國企業創新的條件

        我國企業創新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

        首先,我國企業創新實力比較弱。以創新的典型產業通信制造業為例:國外領先企業的銷售規模一般達到數千億元,國內領先企業只能達到數百億元;國外領先企業的研發費用一般達到數百億元,國內企業只有數十億元;國外企業積累了數十年的知識產權,堅持實行下一代研發為主。國內企業知識產權積累很少,主要以當前產品研發為主;國外企業主導了全球市場和全球技術標準的制定,國內企業以跟隨發展為主。

        第二,我國企業創新的環境條件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國內要素市場還不發達,支持創新的資本市場不完善。國內的基礎研究和競爭前研究也與國外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第三,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加入WTO后,我國經濟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深入。國內企業在本土市場面臨國外企業的直接競爭,同時也存在利用國外資源和國外市場的機會。但是,后者需要國內企業采取開放式創新模式,重視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戰略。

        總之,國內企業一方面面臨開放的創新環境,一方面創新的基礎薄弱,因此國內企業必須采取更加高效的創新模式才能在市場上獲得成功,產業聯盟是追趕型創新國家常用的創新組織形式。

        產業聯盟與企業創新

        實踐中產業聯盟主要有四種類型,它們在企業創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 研發合作產業聯盟

        研發聯盟是創新中常用的企業間組織,其目標是解決產業共性技術問題。研發聯盟在企業創新中的具體作用是:①降低研發成本、分擔研發風險。技術研發的投入越來越高、不確定性越來越大,單個企業難以單獨承擔研發的成本和風險。②研發資源互補。技術的融合趨勢和企業的專業化趨勢要求產學研之間加強研發合作,通過資源互補共同完成創新。③共同學習。企業越來越重視學習,共同學習包括共同學習國外先進技術、聯盟成員間相互學習彼此特長兩個方面。④縮短研發周期。競爭的全球化要求企業不斷縮短技術研發的周期,通過產品先發獲得市場先機,研發聯盟集中產業力量加快了成員企業進入市場的速度。

        典型的案例是日本和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競爭中采用的研發合作產業聯盟。1976~1979年,日本政府支持富士通、日立、三菱機電、日本電氣和東芝5家主要的日本半導體公司組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研發合作產業聯盟(VLSI consortium),幫助日本企業在1980年代實現技術趕超。1987年,在美國政府支持下由IBM、TI、Lucent(AT T)、DigitalSemiconductor、Intel、Motorola、AMD、LSILogic、NationalSemiconductor、HarrisSemiconductor、Rockwell、Micron Technology和HP共計13個主要半導體公司組建半導體技術研發合作產業聯盟(SEMATECH),幫助美國半導體企業重新回到了世界第一的競爭地位。

        2. 產業鏈合作產業聯盟

        產業鏈聯盟的目標是打造有競爭力的產業鏈。產業鏈聯盟在創新中的具體作用是促進創新產品盡快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鏈。創新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依賴于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力,即創新產品需要獲得上下游的產品配套,并且配套產品要有市場競爭力。創新產品的產業鏈往往難以依靠市場機制快速形成,產業鏈聯盟通過企業間合作促進產業鏈的形成。

        我國企業提出了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標準TD-SCDMA之后,其商業化過程就面臨產業鏈的協調發展問題。移動通信技術標準的商業化要求整個系統同步推進:芯片、系統設備、終端、應用、測試設備等任何一個環節的滯后就會阻礙商業化步伐。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國內企業組建了TD-SCDMA產業聯盟,有力促進了TD-SCDMA創新的商業化。

        3. 市場合作產業聯盟

        市場合作聯盟的目標是共同開發市場。市場合作聯盟在創新中的具體作用是:①聯合開拓創新產品的用戶市場。由于單個企業不愿獨立承擔創新產品的市場啟動成本,或者創新企業實力太弱缺乏獨立開拓市場的實力,創新企業通過產業聯盟共同開拓創新產品的市場。②通過聯合采購降低創新產品的成本。中小企業在創新產品發展初期難以達到規模經濟,聯合采購是創新型中小企業降低采購成本的重要手段。③通過共用基礎設施降低創新成本。企業在創新需要共用一些基礎設施,包括共用實驗設備、共用檢測設備、共用數據庫等等,以降低創新的成本。有些共用設施可以由市場提供,有些共用設施由于專用性強市場難以提供,產業聯盟是較好的解決方式。④通過網絡互聯實現需求方規模經濟。有些創新產品具有很強的網絡特性,創新企業之間實現網絡互聯可以提高消費者福利,從而促進創新產品的市場化步伐。

        中關村科技園內聚居了大量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在政府部門的扶持下,大量的中小企業組成了市場合作產業聯盟,如長風聯盟、軟件出口聯盟、下一代互聯網聯盟、醫療器械聯盟、生物醫藥外包聯盟等。這些聯盟降低了創新型中小企業進入市場的門檻,提高了園區內創新型中小企業創新的成功率。

        4. 技術標準產業聯盟

        技術標準聯盟的目標是制定產業技術標準。技術標準聯盟在創新中的具體作用是通過技術標準實現創新技術的商業化。技術標準本身具有公共產品特性,但是部分技術標準包含了大量創新技術及相關知識產權,這類技術標準關系到巨大商業利益,成為企業積極爭奪的對象。通過技術標準聯盟制定競爭性技術標準,有利于新技術應用,有利于整個產業的發展,有利于保護消費者利益。

        閃聯是中國企業主導制定的技術標準。國內電子信息龍頭企業聯想、TCL、海信、康佳、長城、長虹、創維等領導成立了閃聯技術標準產業聯盟,該聯盟制定了閃聯技術標準,并領導閃聯技術標準的發展升級。閃聯技術標準聯盟制定的閃聯標準V1.0版本包含了204項發明專利,全部為閃聯聯盟企業所擁有。2005年,閃聯已經成為國家行業推薦標準。2006年7月,ISO/IEC(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通過表決正式接納閃聯為候選技術標準,打破了中國在該技術領域中十幾年沒有提案被ISO/IEC采納的僵局,是我國電子信息技術標準國際化的又一重要突破。閃聯產業聯盟是開放式組織,不僅整合了國內的企業資源,也正在積極尋求利用國際資源,以提高閃聯技術標準的全球競爭力。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顺县| 白城市| 治县。| 云龙县| 陕西省| 东阳市| 简阳市| 乌兰县| 孟津县| 烟台市| 成武县| 平乡县| 浦城县| 勃利县| 静安区| 磐安县| 泸溪县| 长泰县| 海盐县| 江华| 綦江县| 普安县| 古田县| 德清县| 萨嘎县| 许昌市| 江城| 上饶县| 阿坝县| 木兰县| 怀集县| 吉木萨尔县| 延长县| 山西省| 漳州市| 常宁市| 察隅县| 宽甸| 扬州市| 怀来县| 宝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