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AR成熟還需多年,大量機會將會涌現
作者/ 迎九 《電子產品世界》編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5/359742.htm摘要:當下VR/AR發展火熱,但是技術要真正成熟起來還需要將近十年。本文介紹了VR/AR的技術及市場發展,并就其發展提出了相關建議。
Gartner研究副總裁 Brian Blau認為,預計2017年AR、VR的HMD(頭戴顯示器)將售出9百萬件。
VR/AR成熟還需要十年
AR、VR是一種變革性的技術,它會改變人們使用計算機的方式,包括人們互相交往、交互的方式。直到十年之后,VR、AR才會變得成熟,但這并不意味著成熟的終結。因為很多技術從誕生到逐步完善,都是需要花時間的。我們可以認為2016年是VR、AR的元年,我們也可以把2016年稱之為沉浸式技術的元年。盡管如此,但是這些技術的發展速度并不會像很多媒體上所報道的那樣快。一方面,該技術本身雖然不是新技術,但是也確實發展得沒有那么快;另一方面,APP開發人員開發出更加有浸入感的APP也需要時間,雖然他們在一直不斷地積累經驗和實踐。還有一方面是來自于消費者、公司和業界等,這方面的技術還是有待成熟。當然,我們還會碰到很多關于技術方面、商業方面的挑戰,這些都需要時間讓市場進一步發展和成熟。
因此,十年之后,整個市場,包括頭戴設備市場都會成熟起來。
VR最先適合消費類,AR適合商業應用
VR適合消費類市場,AR適合商業市場。
目前,中國很多地方政府正投入大量的資金到VR領域,很多高校在這個領域加強人才培養和培訓,這種趨勢是全世界都有的。有了這樣的資金投入,再加上人們對于VR知識的掌握和政府的鼓勵措施的刺激,在可預見的未來,VR在消費類市場上的發展速度會超過商業類市場,這從我們現在的智能手機及耳機等頭戴設備可以看出來,純數字就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
而VR技術真正融入商務領域還需要一段時間,因為企業、公司必須要了解這個技術到底有什么樣的功能、用途以及如何使用。這個融入的過程是要用“年”來計的。有了這些技術之后,我們還要進一步做實驗,做技術的改進。
至于AR,現在很多技術提供商都鎖定在商業領域,或者說是公司。因為對于AR來說,當前市場還遠遠不夠成熟,我們需要更多時間來開發市場,發展硬件、軟件和整個生態系統。可見,現在的頭戴設備和AR還遠不夠成熟,需要再過很多年才能看到它真正成為消費者市場中的東西。所以目前這個階段,AR還需要公司的不斷研發和技術提供商的買單來得到進一步的成長。現在很多應用案例也只是用在商業領域。
AR、VR廠商在設備和生態上競爭
世界上很多大公司,像蘋果、Facebook、谷歌、微軟、亞馬遜、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都在竭力發展AR和VR技術,有的技術是公開的,有的技術還沒有公開。
它們的技術競爭,主要體現在設備本身和生態系統。從設備本身來說,所有公司都在做自己的設備,或者通過第三方在做自己的設備。比如微軟有Holographic(全息圖像),Facebook也在做自己的硬件。生態系統的競爭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用戶方面和開發者方面。用戶方面是指有多少人在使用這個平臺;開發者方面是誰能夠帶來最新的APP和其它相關的技術,例如光學、通訊、傳感器等。此外,還有很多商業上的挑戰。例如,從業務模式上,圍繞著新的AR或VR技術應該怎樣調整業務模式。所以,未來這些年競爭將會是非常激烈的。
實際上,英特爾、微軟這樣的國際公司在技術孵化中非常積極和居于領先地位是有原因的。如果沒有這些技術的話,他們就會輸。第一,在新技術發明創造的道路上,一旦這個技術成功,該公司就可以成為一系列專利的擁有者。所以各大公司都在加速開發與VR、AR相關的核心技術并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對他們來說,創造這個技術、使用這個技術并擁有這個技術,對其整個生態系統大有裨益。第二,如果該公司成為了這樣的技術提供者,不管是在企業面前,還是在普通用戶面前,都將處于“贏”的位置。因為對用戶來說,新技術的提供可以吸引其參與,而對于整個大的生態系統,新技術的提供就是所有的未來。因為所有的APP和各種服務都融入在這個大系統中,所以這些大公司要投,它也想打造自己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還包括APP的開發者、商業伙伴等各種伙伴。這些伙伴和開發者的參與,也會極大提升公司的整個生態系統,對公司有益。
百舸爭流是個好現象
目前,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做VR和AR技術的公司很多,不管是針對商業市場還是消費市場,這種數量多凸顯了人們對于VR和AR的興趣、熱情和想法,這正是整個行業現在發展所需要的。但是,這些公司中的很多有可能以后就不復存在了,因為不是所有公司都能真正掌握這項技術,有的公司可能倒閉了,有的公司可能被收購或并購了等。如果看得更遠一些,未來5-10年,隨著VR、AR技術的成熟,會有更多這樣的公司。他們中有做APP、服務、特殊產品的,也會跨越不同行業,如醫療、建筑、衛生等。如今智能手機APP Store里面有很多應用,未來我們也許會看到同樣多針對AR、VR的應用。
對中國VR、AR企業的建議
對于中國的VR、AR企業來說,建議一定要注重用戶的體驗。比如針對頭戴設備,一定要考慮到其內置式的或者本能式的品質和互動的體系。現在大家一提到VR,想到的可能就是戴一個2D眼鏡去看電影等,其實這樣沒有充分利用VR技術。我們應該考慮的是使用3D、立體3D,或者互動性技術。總而言之,我們要充分發揮VR和AR技術的優勢,充分利用沉浸式技術的長處,這才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具體地,Brian Blau副總裁看好消費類市場。中國市場現在有2D耳機和設備。在中國,VR耳機會是特別主流的一塊。消費類市場是VR技術最主要的一個應用市場,還有以后你要看有什么樣的APP,這些APP到底有什么樣的功能,然后你再界定除了在娛樂領域以外,VR技術還會有什么樣的一個發展。
談到中國創業群體的競爭優勢,中國市場對于各大跨國公司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市場。多年以來,很多公司都想方設法地進入中國市場。實際上,通過尋找創業者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是一個新的角度。用這種方式進入可能不會違背法律法規,尤其是貿易方面的法規。要想了解中國的技術人員到底在做什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這樣的人員,把公司或者辦事處落在這兒。
海外企業對中國創業群體的“興趣”源于中國市場對沉浸式技術的興趣。這可能歸因于中國獨特的文化——中國人樂于接受新技術,而且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非常快。美國其實沒有這么多的新技術,在美國我們更關注的還是那些傳統技術。中國人非常開放,眼界也非常寬廣。這也就是為什么那些大公司特別看重中國人的想法并特別關注中國消費者的興趣。
VR、AR的技術挑戰
未來會有很多困難和挑戰,多到數不清。但是在發展道路上最為重要的技術進步應該圍繞著光學和顯示,最主要就是頭戴設備和智能手機上的增強現實。傳感器和顯示是用來解析周圍的環境,然后把它虛擬化的最核心的元件。此外,透明鏡頭、透明顯示系統也是巨大的挑戰。如果這些重要技術點不突破,整個技術就無法進步。再比如眼球追蹤,現在只有很少幾家能做到,但是未來它必須要做到商業化才能實現技術的普及和整個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VR、AR標準將水到渠成
至于標準,一直以來都不太清晰,到現在依然是一片混亂。例如,Brian Blau副總裁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參與標準的制定,當時參與的標準制定是關于3D web的。到目前為止,該標準已經推出了20稿,但是依然沒有最終確定。Brian Blau副總裁認為,標準肯定是會有的,但是針對現在的情形,建議確定那些必須要有的標準就夠了,如互操作性——即所有設備上顯示的都是同樣的內容,以及用戶的互動。除此之外,制定其它標準是一件費時的事情。現在關注的重點應該是創新。如果市場成熟了,標準自然就會出現。
VR、AR的主驅動力是市場
VR成為社會主流產品肯定是以市場為驅動的。當然也有以技術為驅動的應用。但是對于VR、AR,他們不會是以技術為驅動。因為VR發展的歷史已經比較長了,因此不太可能稱VR在市場上是純技術驅動。一般地,我們賣的是硬件,但是還得加上好的軟件或者好的服務才會推動銷售,所以它們還是以市場為驅動的。
至于什么時候它會變成一個主流的技術,這要分技術來看。對于AR,包括頭戴顯示設備,Brian Blau副總裁認為至少要5年。對于智能手機上的AR,比如3D傳感器等,可能稍微快一點,3-5年時間。VR其實已經比較主流了,但是這種主流只是停留在設備占有方面,大家沒有真正在用。目前VR設備的數量是800~1000萬臺,雖然規模不小,但是大家沒有實實在在地在用它。雖然有一些視頻用到VR技術,但還不是VR技術的真正體現。在VR的規模量級達到5千萬或是1億臺的時候,才能被稱為主流技術,或者說主流的開端。如果把主流市場的概念稍微擴大一下,作為一個主流,應該至少是幾億量級。
關于游戲機,SONY Play Station搭載的VR,在wired VR上已經是做得最好的了。但是讓一個VR產品一經推出就很快有一個顯著的影響是不太現實的。到目前為止,它上市也才六七個月。如果真正產生影響的話,應該要幾年的時間。因為技術本身還需要再提升,Play Station也還沒有達到PC級,它的頭戴設備、顯示、內部的跟蹤系統等都還有待再完善。因此,VR對Play Station和X-Box會有影響,但是目前這種影響還不能真正體現出來。
小結
體驗的質量對技術來說是最重要的。這其中必然有很多機會。VR、AR公司也會通過加速技術的發展催生出一些新技術,所以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其它地方,都有很多機會涌現出來。大部分的機會應該會在今年下半年出現。
本文來源于《電子產品世界》2017年第6期第9頁,歡迎您寫論文時引用,并注明出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