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高端醫療器械何時能實現進口替代
除了行業內部因素之外,還有投資偏好的外部因素起作用。我國作為低收入國家的時期,一度依靠代工制造業拉動經濟增長。2001-2006期間,中國經濟處于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狀況。這一時期經濟結構的特點,便是充分利用發達國家的市場需求出口創匯,被形容為“搭便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5/358729.htm在代工的利潤率顯得很不錯、而資本相對稀缺的時期,作為高端制造業一部分的醫療器械產業并未受到太高關注。不僅研發有風險,銷售還受到市場容量的限制。菲鵬生物等起步于2000年前后的國內第一批醫療器械企業,是當之無愧的勇者。深圳邁瑞最開始研制彩超時,探頭的成功率只有10%,經過三年時間和3000多萬元的投入,方于2006年生產出第一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彩超,稱之為“歷盡艱險”亦不為過。

中國醫療器械的市場容量出現迅速擴張,有望在未來20年內成為世界最大的醫療器械市場
好在中國人均收入在最近十幾年內呈現快速增長,增幅幾乎為世界之最。當中國步入中高收入國家、醫保制度日漸完善之時,醫療器械市場的容量便出現了迅速擴張。2007-2014這短短7年間,中國醫療設備銷售額增長了4倍。
人民群眾購買力的迅速增加,使得醫療器械企業能夠形成正向資金循環;與此同時,國內資本不再稀缺,利潤率高的投資項目受到普遍追捧。上述兩方面因素使得醫療器械行業的生態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創業企業加入自主創新的行業,研制出人工耳蝸等高端醫療器械;截至2016年4月底,在新三板掛牌的醫藥行業企業超過400家,又以醫療器械企業最多。可以說,當下是醫療器械行業有史以來最好的時代。
既然如此,國產醫療器械何時能與進口產品比肩?其實在中低端醫療器械領域,國產產品已經實現了進口替代。例如國產骨科植入器械,不僅在國內賣得很好,現在也能出口到發達國家。但要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完全實現進口替代,中國企業可能還有10到15年左右的路要走。
為什么這么說呢?高端醫療器械需要巨大的研發投入,資本越充足的企業,越容易占據優勢。中國醫療器械行業雖然形式向好,但是還沒有完成資源整合、形成規模效益。
美國高度成熟的醫療器械行業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樣本:這個行業只有少數大型企業和大量小型企業,卻幾乎沒有中型企業。
醫療器械的大型企業很多是知名跨國公司,例如美敦力(Medtronic)、雅培(Abbott)、羅氏(Roche)、賽默飛世爾(Thermo Fisher)等等。他們玩的可都是大手筆,以美敦力為例,2014年以后差不多在全球同時開展350個以上臨床實驗,產品覆蓋骨科、心血管、糖尿病等諸多治療領域。
而小型企業多是靠風險投資支撐的創業公司,只要成功開發出幾個獲得醫療器械上市許可的產品,接下來就坐等著被大型企業收購了——風投和創始人拿到一筆不菲的收益,大型企業獲得知識產權和產品線,皆大歡喜。

美敦力公司在華辦事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