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產化醫療器械顯現“井噴式”局面
“即使性能相差無幾,價格差別明顯,用戶寧可花大價錢使用進口高端品牌,也不愿使用國產品牌,主要是怕承擔風險。”針對國內企業所說的這種冷遇,2015年國家衛計委啟動第一批優秀國產醫療設備產品遴選工作,公布了首批95個優秀國產醫療設備名單,臺式彩色多普勒超聲波診斷儀、數字化X光機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具有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符合基層需要的適宜設備入選,公立醫院率先開啟了推廣使用國產設備的大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3/344677.htm讓基層買得起、老百姓用得起,基層成為國產化推進的重點。“基層不代表低端市場,越是基層,對儀器設備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要求越高。”張兆豐這樣介紹。隨著創新醫療器械產品的示范應用和普及推廣,至今已在基層醫療機構示范應用了10萬余臺的創新醫療器械產品、價值3.8億元的創新醫療器械配置到了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覆蓋人群達到9600萬,使1161萬人直接受益,帶動產值201億元,有力促進了國產醫療器械的應用普及和國產品的市場培育。
支持的同時,監管力度也在加強,形成培育產業的合力。嚴格的管控,對這些企業來說并非“緊箍咒”。一旦產品一路過關進入市場,質量遭市場質疑的可能性就小很多,不少企業從中受益。
經過規制,全行業小、散、亂的局面得到改觀,開啟整合升級新階段,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去長痛替代進口開花結果
良好的政策、環境催生出一批領先的創新成果——我國首臺自主研發的醫用重離子加速器成功出束,達到設計指標,結束了我國針對腫瘤的重離子放射治療依賴國外技術設備的歷史,也標志著我國實現了世界最大型醫療器械的國產化;非晶硅平板X線探測器成套技術成功突破,意味著我國已在數字化X線機領域形成完整產業鏈,實現從組裝到核心技術的重點跨越,使我國X線機裝機成本降低一半;64排CT成功上市,達到亞毫米級分辨力,國產CT邁入高端行列;自主研制的腦起搏器成功上市,使我國在有源植入式神經調控器械領域走到國際前沿……
技術不斷突破的同時,一些領軍企業迅速發展,積極布局國際市場競爭,一批創新企業迅速成長,醫療器械產業集群正在快速崛起——
第一個造出國產CT的“東軟醫療”,如今在大型醫療器械領域開枝散葉,已有了從CT、MR到PET/CT的八大系列產品,覆蓋放射影像、常規檢查、放療與核醫學三大領域的全面醫療解決方案;“深圳邁瑞”的心電圖機和監護儀等產品,目前已經進入國內11萬家醫療機構、95%以上的三甲醫院;“新華醫療”研制的制氧機、霧化器、血壓計、聽診器、超輕微氧氣閥的市場占有率達到國內第一,其中制氧機產品更是達到了全球銷量第一;“微創醫療”已具備與美敦力、波士頓科學等國外一流公司抗衡的能力,使冠脈支架產品基本完成了國產化,國產比例已達到八成以上,“中國本土從事心臟介入治療產品生產的專才已達世界級,標準與其他發達國家無異。”這一領域的國外頂尖企業負責人這樣評價。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和相關專家對國產醫療器械快速發展的原因分析認為,這樣的局面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我國的科研投入也進入了開花結果的周期,使攻克一些核心技術成為可能,這是“科研紅利”對技術的保障;我國人口基數大,臨床應用廣泛,儀器設備應用的數據龐大,為產品應用熟化提供了足夠的市場保障;醫療器械水平的高低和整體工業水平密切相關,“中國制造”經過多年的積累,已經具備很強的工業實現能力,具備了工藝保障;過去的幾年,是海外人才歸國創業最活躍、最集中的一段時間,加上國內大量的人才儲備,形成了強大的人才保障;雖然是資本密集型領域,但需求空間確定,經過政策適當引導,資本進入的積極性很高,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充裕的資金保障。
一系列的保障,加上企業“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場“翻身仗”首戰告捷。
如果說“十二五”解決的是進口替代,那么“十三五”目標的關鍵詞則是“前沿、關鍵、自主、引領”——引領國際前沿技術、加快顛覆性創新技術培育,突破10-20項尖端前沿關鍵技術,形成專利池300項以上,帶動新一代診療裝備發展;主流高端產品全面實現國產化,提高產品競爭力,研發40-50項原創性新產品,帶動微無創治療、人工智能診斷、智慧醫療等新技術發展;重點培育8-1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80-100家具備一定規模的創新型高技術企業;鼓勵國內醫療集團開展海外技術整合,布局全球未來醫療器械前沿領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