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將是整個中國時代性的革命

德國政府所定義的德國工業4.0,由一個信息,一個網絡,四大主題、三項集成、八項計劃組成的框架機構。德國政府提出工業4.0整體框架有很多地方和中國的實際國情不同,操作上面還有一定的距離。

第四次工業革命延續時間大概為30到40年,所以說工業4.0、移動互聯網對中國工業的顛覆、再造和融合,才剛剛開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本質是主導這個世界未來的工業標準之爭,是由德國和美國按照自己的邏輯路徑、表述方法來進行推進。
美國提出了工業互聯網標準,希望關注設備互聯、數據分析、以及數據基礎上對業務的洞察,他們對傳統工業互聯網互聯互通,其關注點在大數據和云計算。
德國提出工業4.0,擁有強大的機械制造技術,嵌入式以及控制設備的先進設備和能力,德國很關注生產過程智能化和虛擬化的深刻改變。
可以看到,美國工業互聯網和德國工業4.0,實施路徑和邏輯相反,但是目標一致。美國是以GE公司、IBM這些公司為支持,側重于從軟件出發打通硬件;德國是以西門子、庫卡、SAP這些公司為主導,希望可以從硬件打通到軟件。無論從軟到硬,還是從硬到軟,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實現智能制造,實現移動互聯網和工業的融合。

中國為什么選擇德國標準?
第一,中國政府認為,德國路徑比美國路徑更容易實現;第二,美國的工業空心化嚴重。IT公司出現工業4.0挑戰大,缺少基礎設施的落地,德國工業技術雄厚,是生產制造基地,生產設備供應商加IT業務解決方案提供商。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戰略選擇上,中國政府的策略是,緊盯新一輪產業發展的潮流,選擇工業4.0,推出中國版的中國制造2025,尋找機會彎道超車,后發先制。

工業4.0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一期剛剛開始,預計要30到50年的時間發展引進,按照國家工信部部長所說:德國是從工業3.0串聯到工業4.0,中國是2.0、3.0一起并聯到4.0。
工信部和中國工程院把中國版的工業4.0的核心目標定義為智能制造,這個詞表述非常準確。由智能制造再延伸到具體的工廠而言,就是智能工廠。智能制造、智能工廠是工業4.0的兩大目標。

在未來的工業4.0時代,軟件重要還是硬件重要,這個答案非常簡單:軟件決定一切,軟件定義機器。所有的工廠都是軟件企業,都是數據企業,所有工業軟件在工業4.0時代,是至關重要的,所以說軟件定義一切。

工業時代4.0這條路剛剛開始,但給了我們大概的方向,未來企業會變成數據的企業、創新的企業、集成的企業、不斷快速變化的企業。對于整個制造業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顛覆,稱之為工業革命,是毫不為過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