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供電可靠性有哪些有效的措施?
供電可靠性與系統可靠性、電網結構與變電站主接線可靠性、繼電保護與安全自動裝置配置、電力系統備用容量與運行方式等密切相關。因此,從電力系統規劃直到電力系統運行都要重視提高供電可靠性。提高供電可靠性的措施是多方面的,與供電系統直接相關的技術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64.htm(1)合理配置繼電保護裝置,包括高低壓用電設備的熔絲保護及保護整定值的配合。當電氣設備發生事故時,用保護裝置迅速切斷故障,使事故影響限制在最小的范圍。
(2)提高安全自動裝置的功能。例如,在變電站裝設低頻率自動減負荷裝置,當系統頻率降低到一定數值時,自動斷開某些配電線路的斷路器,切除部分不重要負荷,使電力系統出力與用電負荷平衡,頻率迅速恢復正常,以確保重要用戶的連續供電。提高供電可靠性的自動裝置還有高壓線路的自動重合閘、自動解列裝置、按功率或電壓穩定極限的自動切負荷裝置等。
(3)提高供電設備的技術性能和可靠性。首先要選用先進可靠的供電設備,其次要做好供電設備的維護工作,運行中要防止各種可能的誤操作。對于電氣設備維修,我國長期實行“定期計劃維修”制度,其主要特點是將時間周期作為設備維修的基礎,只要到了計劃維修的時間周期,在無特殊情況的條件下就必須進行設備大修或小修。這種維修制度對保證電力系統安全運行,提高供電可靠性起到了“預防為主”的積極作用。隨著電氣檢測技術的進步,以及在線診斷和計算機數據信息處理的發展,目前正在研究和推廣“狀態維修”制度。它的主要特點是利用各種測試手段(包括常規和在線監測)、數理統計和在線診斷等技術,對運行中的電力設備的實際狀態、變化趨勢和規律進行科學的預測和評估,做出是否需要進行檢修的決定。它與“定期計劃維修”的主要區別,是以實際運行狀態取代固定的維修周期。在科學管理的基礎上,目前“狀態維修”是對定期計劃維修制度有效的補充和完善,它不但可提高供電可靠性,而且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4)大力采取先進、實用的技術手段和方法來提高供電可靠性。例如: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對電力運行設備動態管理工作;在輸電系統帶電作業的基礎上開展配電系統帶電作業工作;應用紅外測溫技術開展對運行電力設備進行檢測和診斷工作;應用在線檢測技術加強電力設備運行可靠性的監測、維護和管理工作,等等。
(5)提高送電線路和變電站主接線的可靠性。向城市和工業區供電的變電站進線應采用雙回路電源供電,重要的用戶變電站也應采用雙回線、雙電源供電。雙回線供電與單回線供電相比,可靠性要高得多。同時,加強改善和強化中壓配網結構。首先要建設和完善配電系統環網結構,實現“手拉手”的供電方式,達到故障隔離和快速恢復供電的目的。加強配電自動化建設,配電自動化更要求配電網絡結構的合理合具有環網供電能力,要求各環網開關、負荷開關和街道配電站內開關的操作機構必須具有遠方操作功能,環網開關柜內還必須具備可靠的開關操作電源、蓄電池和饋線終端單元FTU、通信設備等應用的工作電源。高壓電源變壓器、蓄電池和饋線遠方終端FTU等設備要穩定、可靠。通信系統不僅要穩定、可靠,而且能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干擾。
(6)提高供配電系統的管理水平。配電系統計算機監控和信息管理系統不僅能提高供電可靠性,而且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過去十幾年,我國對供電過程的計算機監控和信息管理有了很大發展。供配電系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可分為不同的工作領域。配電系統各個不同的領域正在蓬勃發展不同程度和要求的自動化、智能化以及綜合化的控制與管理體系。目前正在研究和實施的配電管理系統(DMS),就是在輸電系統的能量管理系統(EMS)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綜合自動化系統。它是一個以電力系統中的配電系統,直至用戶為控制與管理對象,具備數據采集與監視(SCADA)、負荷控制與管理、自動繪制地圖與設備管理、工作順序管理和網絡分析等功能的計算機控制系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