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測試測量 > 設計應用 > NFC技術介紹及其射頻測試方法

        NFC技術介紹及其射頻測試方法

        作者: 時間:2016-12-27 來源:網絡 收藏
        近場無線通信(NFC)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標準化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利用磁場感應原理,使電子設備在近距離內達成互聯互通,從而實現可靠的數據傳輸。使用者只要通過簡單的接觸或接近動作,即可進行安全的非接觸式交易并讀取信息。

        NFC將現有的非接觸式識別技術與互聯互通技術相結合并加以發展,由索尼(Sony)與恩智浦半導體(NXP)(前身為Philips)共同研發。NFC可廣泛用于各種信息交換,例如電話號碼、圖像、MP3文件、數字式授權、電子錢包、廣告信息、產品信息等。這種信息交換可在兩個具有NFC功能的電子設備(如手機)之間進行,抑或于具有NFC功能的手機和與其兼容并位于近距離內的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芯片卡或讀取器之間完成。NFC被用作控制獲取信息的密鑰以及諸如電子收費、通行證、訪問控制以及各種數據交換等服務,將可以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模式與習慣。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2/334254.htm

        NFC應用包羅萬象

        NFC工作在以13.56MHz為中心的頻段,并在約10公分范圍內提供速率達424kbit/s的數據傳輸。與工作在該頻段的傳統式非接觸式技術(只有主動被動式通信)不同,具有NFC功能的電子設備之間的通信可以是主動主動式(端對端技術),也可以是主動被動式。因此,NFC意味著一個在RFID網域的連接。此外,NFC與被廣泛使用的智能卡基礎架構向后兼容,如基于ISO/IEC 14443 A(像NXP的MIFARE技術)和ISO/IEC 14443 B的架構,同時也與Sony的FeliCa卡(JIS X 6319-4)相容。實現NFC設備之間的信息交換,在標準ECMA-340及ISO/IEC 18092中制定了新的通信協議。NFC論壇于2004年由NXP、Sony及諾基亞(Nokia)共同創辦,并藉此協調和促進NFC技術的發展。NFC論壇還制定保證各種NFC設備及服務之間互聯互通的技術規范。所有上述的標準(ISO/IEC 14443 A、B、ISO/IEC 18092以及JIS X 6319-4/FeliCa)都被涵蓋在內,并自2010年12月起,NFC論壇為NFC設備的兼容性提供證明。

        為確保手機與不同廠家的RFID芯片卡之間的互聯互操作性,須要對各種NFC設備進行協議及射頻測試。其中射頻測試主要包括測量有關時間方面的參數、載頻與查詢模式下的信號強度和接收靈敏度、負載調變參數(收聽信號的強度)等。

        簡易性廣泛應用

        在前面已提及一些NFC應用。其中最顯著特點是使用的簡易性:只須簡單接觸或靠近具有NFC功能的設備,便可啟動所需的服務。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應用。

        ·移動支付
        用NFC手機購票或付出租車費用,以及在非接觸式售貨點用NFC手機付費,或將收據存入NFC手機。

        ·權限及訪問控制
        將電子密鑰權限證明信息存入NFC手機、訪問保密機構、登錄保密計算機、開車門、設置居家辦公室。

        ·數據傳輸與交換
        在各種NFC設備之間進行數據傳輸(端對端數據交換)如在NFC手機、數字相機、筆記本電腦間交換名片;把相機靠近打印機并印出照片。

        ·啟動其他服務
        例如為數據傳輸啟動其他通信連接、設置藍牙(Bluetooth)及無線局域網絡(WLAN)連接。

        ·讀取信息
        將智能型廣告中的時間表、地圖存入NFC手機,或者位置存入NFC手機,如停車位置。

        ·購票
        把各種票券存入NFC手機,如電影,音樂會,體育比賽等等。

        NFC數據傳輸原理

        與RFID標準14443及FeliCa相似,NFC使用感應耦合,類似變壓器的原理,如圖1所示,NFC利用兩個導電線圈的磁場以耦合查詢設備(激勵設備)與收聽設備(目標設備)。

        圖1 查詢設備(激勵設備)與收聽設備(目標設備)的結構配置

        NFC工作頻率是13.56MHz,傳輸速率106kbit/s(部分地可達到212kbit/s甚至424kbit/s)。調變方式為不同調變深度的OOK(100%或10%)及二進制相移鍵控(BPSK)。

        查詢設備的功率與數據傳輸

        被動系統(如處于被動卡仿真模式下的NFC手機)進行傳輸時,其借以查詢設備的13.56MHz載波信號作為驅動能源。查詢設備的調變方式為ASK。在NFC端對端模式下,雙方都處于查詢狀態,其信號都被加以調變及編碼。此時,所需功率相對減少,因為每個NFC設備都有各自的能源供給,并且傳輸結束后載波信號自動停止發射。

        收聽設備數據傳輸

        由于查詢設備與收聽設備的線圈之間的耦合,被動的收聽設備同樣作用于主動的查詢設備。收聽設備的阻抗變化,直接會影響查詢設備天線端電壓幅度或相位變化,而查詢設備可檢測此變化,這就是負載調變技術。使用848kHz輔助載波的負載調變用于收聽模式(如ISO/IEC 14443),其中輔助載波由基帶信號加以調變,并以此改變收聽設備的阻抗。圖2顯示負載調變的頻譜。調變方式為ASK(如ISO/IEC 14443 A PICC)或BPSK(如14443 B PICC)。此外,還有第三種被動模式,它與FeliCa兼容,其負載調變不使用輔助載波,而為直接作用于13.56MHz載波的ASK調變。

        圖2 基于13.56MHz載波并使用848kHz輔助載波的負載調變,而圖中的三角形表示載波及輔助載波的調變頻譜(由于NFC使用時分多路通信,三組譜線并不同時出現)。

        調變方式與編碼

        如圖3~5所示,其調變方式為不同調變深度的OOK(100%或10%)及BPSK(如ISO/IEC 14443 B PICC)。

        圖3 100%調變深度的ASK

        圖4 10%調變深度的ASK

        圖5 BPSK調變

        如圖6所示,NFC使用NRZ-L、變形米勒(Modified Miller)以及Manchester編碼。NRZ-L編碼的一個位若是高電位即代表邏輯1,低電位則代表邏輯0。曼徹斯特(Manchester)編碼將每一個位分成兩段,邏輯1的前半段為高電位,后半段為低電位。邏輯0的前半段為低電位,后半段為高電位。

        圖6 NFC使用三種編碼中的一種:NRZ-L、Modified Miller或Manchester(請參見表1和表2)。

        Modified Miller編碼也將每一個位分成兩段,邏輯1后半段的起始有一個低電位脈沖,而邏輯0以一個低電位脈沖開始。其中的例外是,當邏輯1之后為邏輯0時,不出現邏輯0的低電位脈沖,信號保持為高電位。

        圖7顯示使用ASK調變及Manchester編碼的負載調變(如處于被動卡仿真模式下的14443 A PICC或NFC-A設備)。

        圖7 使用輔助載波的負載調變在時域及頻域的圖示

        NFC標準/標簽類型多樣

        以下將進一步針對NFC標準的演進以及其主要的工作模式、卷標類型進行更詳細的說明。

        NFC標準的沿革

        三大標準ISO/IEC 14443 A,ISO/IEC 14443 B以及JIS X 6319-4皆屬于RFID標準,由不同公司(NXP、Infineon及Sony)提出。第一個射頻NFC標準是ECMA 340,并基于ISO/IEC 14443 A與JIS X 6319-4的空中接口。之后,ECMA 340被編入標準ISO/IEC 18092。與此同時,信用卡的主要發卡公司(Europay、Mastercard、Visa)也開始推廣基于ISO/IEC 14443 A與ISO/IEC 14443 B的付費標準EMVCo。在NFC論壇上,兩大群體將空中接口一致化,并分別命名為NFC-A(基于ISO/IEC 14443 A)、NFC-B(基于ISO/IEC 14443 B)以及NFC-F(基于FeliCa)。圖8和圖9分別顯示了NFC射頻與協議標準以及測試規范的沿革過程。

        圖8 NFC射頻標準的沿革

        圖9 NFC協議標準的沿革

        調變與編碼工作模式

        如圖10所示,NFC有三種主要的工作模式,一為被動卡仿真模式(被動模式),這時NFC設備就如同與現存標準兼容的非接觸式卡片。其二為端對端模式,兩個NFC設備進行信息交換。與讀寫模式相比,激勵設備(查詢設備)所需功率相對減少,因為目標設備(收聽設備)也有自己的能源供給。最后是讀寫模式(主動模式),NFC設備處于主動狀態,對現存的被動式RFID標簽進行讀寫。

        圖10 NFC的工作模式

        上述的每一種模式都可以與下面的任意一種傳輸技術相互結合:NFC-A(與ISO/IEC 14443 A)向后兼容、NFC-B(與ISO/IEC 14443 B)向后兼容、NFC-F(與JIS X 6319-4)向后兼容。為支持所有各種不同技術,如圖11顯示,處于查詢模式下的NFC設備首先用相應的請求信號試探NFC-A,NFC-B以及NFC-F標簽的反應。當從兼容設備得到反應后,NFC設備便依照標準建立通信模式(NFC-A,NFC-B抑或NFC-F模式)。依照通信模式(主動或被動)、傳輸技術(NFC-A,-B,-F)以及傳輸速率(比特率)的不同,進行相應的編碼與調變。

        圖11 查詢模式下識別過程的流程圖(主要流程)

        表1列出對應于NFC-A、-B和-F傳輸技術的編碼,以及調變和數據速率。

        NFC標簽分四種類型

        NFC標簽是被動設備,可用于與NFC主動設備進行通信。NFC標簽主要用于廣告,以及用于存儲數量不大的信息并將信息傳送給NFC主動設備等領域。依照不同的格式和容量,NFC卷標被分為四種基本類型并以類型1~4命名(表2)。其格式分別基于ISO 14443的類型A與B以及Sony的FeliCa。

        NFC射頻測量至為關鍵

        為確保NFC設備的功能符合各種標準,必須進行一系列的射頻測量以及綜合的協議測量。依照NFC模擬測試規范草案,射頻測量須由參考設備予以規定(即NFC論壇的參考收聽器和NFC論壇的參考查詢器)。這些參考設備相當于NFC的典型設備。其處于查詢及收聽模式,且天線大小各異,用以提供定義明確的、有可比性的測量。為測試NFC設備的收聽及查詢模式,NFC論壇規定了下面兩種方案,請見圖12、13。

        圖12 NFC設備的收聽模式測量配置

        圖13 NFC設備的查詢模式測量配置

        NFC參考設備

        當與適當的信號源和功放相連接時,NFC論壇的參考查詢設備即向待測收聽設備發送指令。測試儀器隨即捕獲并分析待測物的反應。NFC論壇的參考查詢設備有三種不同的天線線圈設計,并基于標準EMVCo PCD)(針對查詢器Poller-0),以及ISO標準化的PICC天線線圈設計的兩種補償型(針對查詢器Poller-3和6),請見圖14、15。

        圖14 NFC論壇的參考查詢器

        圖15 NFC論壇參考收聽器

        NFC論壇的參考收聽設備分析待測查詢設備所發送的信號。為了分析信號的頻率與波形,NFC論壇的參考收聽設備配有感應線圈。利用由適當的外接信號源(如任意波形發生器)所產生的負載調變的不同電平,N??FC論壇的參考收聽設備也能向待測物發送信息。

        查詢設備的工作范圍是指至少在此范圍(空間)內,NFC設備之間能夠依照規范實現互聯互通。圖16顯示了工作范圍的具體定義。

        圖16 NFC工作范圍的定義

        NFC設備的射頻測量

        NFC模擬測試規范草案規定了有關于NFC設備的型號認證的射頻測量。以下是最重要的射頻測試項目:在主動式查詢模式下,包括有載頻精度測量、功率測量(在查詢模式下,必須有足夠的功率輸出)、波形特性測量(有關時間方面參數的測量,如上升及下降沿時間)、??負載調變靈敏度測量(查詢設備需能夠在規定的最小電平下正確接收負載調變)、門檻電平測量(待測查詢設備需能夠在遇到特定強度的外加電磁場時停止工作)。

        在被動式收聽模式下,則有負載調變測量(負載調變的強度須處于所要求的范圍內收聽設備的應答)、功率接收測量(收聽設備需能夠在惡劣的條件下做出正確應答)、幀時延測量(對于NFC-A模式中的防撞算法尤其重要),幀時延是從查詢指令之終止,直到處于被動卡仿真模式下的NFC手機開始傳送為止的響應時間。只要手機可以支持,必須針對不同模式(NFC-A、NFC-B及NFC-F)進行以上所有的測量。

        NFC手機測試實例

        以下部分將表述針對手機在查詢及收聽模式下的測試方案。

        手機在查詢模式下的測試方案

        NFC論壇的參考收聽器被用來測試NFC手機。如圖17所示,借由適當的高性能之示波器如羅德與施瓦茨(R&S)RTO可檢測功率、載頻以及調變波形。高性能示波器的獨特優點在于其綜合的觸發功能,因此無須使用外部觸發。適當的信號或頻譜分析儀(如R&S FSV)亦可在零跨頻模式下,借助外部觸發對載頻功率及調變波形進行測量。此外,頻譜分析儀還可用于測量雜散輻射。

        圖17 NFC手機在查詢模式下的測試方案(簡化圖式),用以測試載頻、功率、調變波形以及負載調變靈敏度等參數。

        為測量負載調變靈敏度,適當的具有任意波形功能之射頻信號產生器(如R&S SMBV100A)將產生適當的應答信號SENS_RES(SENSE RESPONSE),以作為對于由NFC設備所發出的詢問信號SEL_REQ(Select Request )的應答,信號產生器則由示波器予以觸發。

        收聽模式測試方案

        如圖18所示,NFC論壇的參考查詢設備被用來測試在收聽模式(被動卡仿真模式)下的NFC手機。適當的具有任意波形功能之射頻信號產生器(如R&S SMBV100A)將可以產生查詢信號。借由脈沖程序軟件R&S SMx-K6,可以輕松地產生或者更改指令序列(如SENS_REQ、SDD_REQ、SEL_REQ、Pol_REQ等),用以激勵處于被動模式下的手機。相應的測試方案以及波形文件隨即可得。為了能夠提供足夠的功率給待測物,須使用功放。

        圖18 針對在被動卡仿真模式下的NFC手機之測試方案,用以測試負載調變與幀時延等參數。

        示波器/信號分析儀測試結果

        以下部分將表述針對NFC手機的??測試結果,并以此說明示波器R??&S RTO及信號分析儀R&S FSV的功能。

        ·查詢模式下功率及載頻的測試

        如圖19所顯示,針對具有NFC技術的手機在查詢模式下的功率測量結果。其中,載頻的測試結果也以圖17所示之測試方案,借由NFC論壇的參考設備而同時獲得。

        圖19 借助示波器R&S RTO的并行測量實例,針對NFC設備在查詢模式下的功率測量(上面的圖形)及載頻測量(下面的圖形)。

        ·查詢模式下波形特性測量

        圖20顯示借由示波器R&S RTO,在查詢模式下波形特性的測量實例。其中,以光標1(位于5%處)和光標2(位于90%處)得到上升沿時間575納秒(ns)。

        圖20 借助示波器R&S RTO,在查詢模式下波形特性(上升沿時間)的測量實例。

        ·收聽模式下幀時延測量

        圖21顯示圖18所示之測試方案,借由示波器R&S RTO,針對NFC手機在被動卡仿真模式下幀時延的測量實例。上面的圖形顯示Select Request信號(由任意波形產生器發送)以及隨后的NFC手機在被動卡仿真模式下之響應(負載調變)。下面的圖形則是將畫面放大的顯示,即從Select Request信號的最后一個位,直到響應的第一個位為止的時間范圍。以兩個光標(光標1和光標2)測量得到幀時延(86.51μs)。在兩個光標之間的波形幅度變化是NFC手機在被動卡仿真模式下所產生的寄生負載調變。

        圖21 針對NFC手機在被動模式(14443 PICC卡仿真模式)下幀時延的測量實例,上面的部份顯示首先是Select Request信號,接著是連續波信號(NFC手機所產生的寄生負載調變) ,最后是NFC手機的??響應。

        如前文所述,幀時延也可借由頻譜分析儀以零跨頻進行測量。圖22顯示由R&S FSV所測之結果。標志M1位于查詢信號最后一個??位的上升邊緣,差量標志D2位于收聽信號的第一個位并顯示幀時延(86.28μs)。

        圖22 借助頻譜分析儀R&S FSV進行幀時延測量的實例,差量標志D2測量從查詢指令的終止,直到手機在卡仿真模式下發送的起始之響應時間(86.28μs)。

        ·收聽模式下負載調變的測量

        如圖23所示,NFC之負載調變是13.56MHz查詢信號包絡的平均最大值與平均最小值之差。圖24顯示使用示波器及頻譜分析儀(如圖25)對負載調變的測試。由于頻譜分析儀測得信號的均方根值,其示值須乘以系數1.41而得到示波器所示之峰值。

        圖23 依照NFC論壇的負載調變定義

        圖24 使用示波器R&S RTO測量負載調變,以兩條標志線測量查詢信號包絡的平均最大值與平均最小值之差(本例為61.1毫伏特(mV))

        圖25 使用頻譜分析儀R&S FSV測量負載調變:在零跨頻模式下,兩條標志線D1與D2測得最大與最小均值,即負載調變的均方根值=D1與D2之差= 153-110毫伏=43毫伏,而負載調變=43毫伏×1.41 = 60.6毫伏(如上所述)。



        關鍵詞: NFC技術射頻測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宁县| 灌南县| 通渭县| 东台市| 香河县| 九江县| 道真| 梨树县| 台州市| 北海市| 永嘉县| 雷州市| 罗甸县| 普安县| 邮箱| 遵化市| 新营市| 曲阳县| 中宁县| 花垣县| 平武县| 驻马店市| 铜陵市| 科技| 开封市| 延津县| 佳木斯市| 武夷山市| 灌云县| 荥经县| 临桂县| 黄骅市| 大悟县| 甘谷县| 武平县| 永州市| 都江堰市| 石棉县| 金平| 塘沽区| 梨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