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閉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安全與國防 > 設計應用 > 抗霧霾透霧技術深度解析

        抗霧霾透霧技術深度解析

        作者: 時間:2016-12-22 來源:網絡 收藏
        2013年,“霧霾”成為年度關鍵詞。這一年的1月,4次重霧霾籠罩30個省(區、市)。在北京,僅有5天不是霧霾天。有報告顯示,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準,與此同時,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7個在中國。

          霧霾來勢洶洶,一般在城市中尤為嚴重,對視頻監控系統提出了嚴峻考驗,其主要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2/333026.htm

          1. 物體表面的反射光由于大氣粒子的散射而產生衰減,造成物體成像的亮度減弱;

          2. 反射光經大氣粒子前向散射作用參與其它像素點成像,導致圖像模糊、分辨率下降;

          3. 部分大氣粒子的粒徑較大,在成像過程中成為噪聲;

          4. 與成像無關的自然光經過大氣粒子的散射,進入圖像傳感器參與成像,這種后向散射作用造成圖像飽和度、對比度降低及色調偏移。

          伴隨著中國霧霾天氣的日益嚴峻,不少監控攝像機已經失去了其監控的作用,霧霾導致攝像機的監控距離、圖像清晰度下降,甚至導致車輛、人物等監控主體的關鍵細節信息丟失,一旦發生事件,將很難獲得有效信息,大大降低了視頻監控系統的實用性。

          那么視頻監控該如何應對霧霾來襲呢?答案是透霧技術。顧名思義,透霧技術就是在霧霾天氣下,依然能夠穿透霧霾干擾,讓攝像機獲得良好的監控效果,不會影響監控距離和圖像清晰度。一般而言,透霧技術分為電子透霧(亦稱數字透霧)和光學透霧(亦稱物理透霧)兩種。

          電子透霧是基于人類視覺感知模型設計的后端圖像復原技術,通過ISP算法來修復畫面、消除霧感,達到畫面更通透的視覺效果;光學透霧利用近紅外光成像,由于近紅外光波長較長,在傳播時受大氣粒子干擾較小,能穿透霧霾,從而呈現清晰的圖像細節。其實這兩種透霧技術并非是應對霧霾天氣而開發的新興技術,早期在森林、港口、碼頭等區域,由于經常容易起霧,早以通過透霧技術來實現遠距離的清晰監控。而隨著霧霾來襲,透霧技術漸漸成為高端攝像機的標配技術,如宇視科技全系列室外應用的IPC均支持電子透霧,而最高端的HIC5600系列又在此基礎上全線支持光學透霧。

          那么電子透霧和光學透霧這兩者之間又有什么區別,各有什么優劣勢呢?

          電子透霧

          電子透霧采用的是可見光成像,并通過ISP算法來修復畫面,目前ISP算法主要分為兩大類:圖像增強透霧技術和圖像復原透霧技術。圖像增強透霧技術不考慮圖像降質原因,適用范圍廣,能有效地提高霧天圖像的對比度,改善圖像的視覺效果,但會產生更多的噪聲,甚至造成更多圖像細節的損失。圖像復原透霧技術是研究霧天圖像降質的物理過程,并建立退化模型,反演退化過程,補償退化過程造成的失真,以便獲得原始圖像的最優估計值,從而改善圖像質量,這種方法針對性強,得到的去霧效果自然,處理的關鍵點及難點是模型中參數的估計。

          從電子透霧的算法解釋中可以看出其優勢在于:1、畫面色彩得以保留;2、不會增加額外硬件成本。

          但電子透霧的劣勢也很明顯,首先由于可見光穿透能力弱,在遇到水汽、灰塵阻隔時會造成較大的散射,導致部分信息丟失,此時即使通過算法修復畫面、消除霧感,也無法對丟失的信息“從無到有”進行恢復;此外,電子透霧基于不同的算法透霧效果各有不同,簡單的算法在圖像還原效果上有局限性,而復雜的算法對硬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就目前的圖像還原技術整體水平而言,電子透霧只能應用在一般的霧氣環境中,一旦霧霾濃度提升,電子透霧的效果就會大大降低。

          光學透霧

          自然光由波長不同的光波組合而成,人眼可見范圍大致為390nm-780nm,稱為可見光,而波長小于390nm的叫做紫外光,波長大于780nm的叫做紅外光。不同波段的光因為波長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特性,一般紅外光由于擁有較長的波長,在傳播時受大氣粒子干擾影響較小,可穿透一定濃度的霧靄煙塵,攝像機可以利用這部分光線來實現穿透霧霾的監控。這就是光學透霧的原理。

          從原理可知光學透霧的優勢在于紅外光穿透能力強,不會損失監控主體的細節,圖像更清晰。但其劣勢也存在:1、由于紅外光沒有對應的可見光色彩圖,所以在監視器上呈現的圖像為黑白顏色,所以不適用于必須需要彩色圖像的場所;2、光學透霧的重點在于截取近紅外光成像,而這部分工作大都由鏡頭完成,而透霧鏡頭價格昂貴,過高的成本大大限制了光學透霧在實際項目中的大規模應用。

          全新透霧技術

          從前文分析可以看到,電子透霧和光學透霧互有優劣勢,并且互補。那么是否能夠融合這兩種透霧技術的優勢,提供一種既經濟又實用的透霧攝像機呢?

          答案是肯定的。

          通過對各種波段光線透霧性能的細致研究,并分析在不同濃度霧霾下測試采集的大量試驗數據,最終結合監控透霧應用需求,宇視科技全新研制出內置光學透霧+電子透霧的雙透霧功能網絡攝像機HIC5600系列。在近距離或一般霧氣環境中,該系列攝像機通過開啟電子透霧消除霧感,獲得清晰、通透的彩色圖像;一旦霧霾影響嚴重時,開啟光學透霧,即使只配備了普通鏡頭,依然能實現清晰的光學透霧效果,不會丟失任何細節,并且由于內置光學透霧組件,相較于傳統的光學透霧鏡頭方案大大降低了成本,可以在平安城市等行業中大規模推廣應用。由于可見光和紅外光聚焦面不一致,所以這款透霧攝像機還內置了自動后焦(ABF)裝置,在模式切換后自動觸發,以獲得最為清晰的圖像。

          未來趨勢

          在實際應用中,電子透霧作為一種ISP圖像還原技術,其致命缺陷在于霧霾嚴重時無法還原丟失的信息,這是其成像原理決定的,即使圖像還原算法再先進,也無法改善。一旦環境中霧霾濃度變化,電子透霧的效果將不可控,也就是說電子透霧的環境適應能力弱,而且研發更先進圖像還原算法的性價比并不高,因此筆者認為基于監控需求的電子透霧技術將逐漸收斂。

          而光學透霧一直以來在森林防火、海事、邊防中有應用,具有較長的實際應用歷史,其效果得到用戶的認可,只是受限于高昂的成本而無法在其他通用行業中大規模推廣,隨著新技術的產生,成本問題得到解決,相信其在各行業中的應用前景將會越來越大。

          而提升光學透霧效果除了攝像機自身圖像處理能力的進一步提升,鏡頭、視窗等配套成像系統也應該對紅外光具有更高的透過率,因此配套系統的完善乃至sensor的進一步升級是光學透霧未來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 霧霾技術深度解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出国| 靖远县| 翁源县| 扎囊县| 卓尼县| 周宁县| 长子县| 霍邱县| 关岭| 武乡县| 乐安县| 镇康县| 沙河市| 东光县| 石台县| 五常市| 淄博市| 通许县| 宁化县| 陈巴尔虎旗| 济源市| 东丰县| 积石山| 万山特区| 麻江县| 岳池县| 缙云县| 昌黎县| 麻栗坡县| 德安县| 柞水县| 玉山县| 桓仁| 双牌县| 克拉玛依市| 钟山县| 冀州市| 武陟县| 瑞丽市| 育儿| 绥芬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