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對射報警器的工作原理淺析
利用光束遮斷方式的探測器 當有人橫跨過監控防護區時,遮斷不可見的紅外線光束而引發警報。常用于室外圍墻報警,它總是成對使用:一個發射,一個接收。發射機發出一束或多束人眼無法看到的紅外光,形成警戒線,有物體通過,光線被遮擋,接收機信號發生變化,放大處理后報警。紅外對射探頭要選擇合適的響應時間:太短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干擾,如小鳥飛過,小動物穿過等;太長會發生漏報。通常以10米/秒的速度來確定最短遮光時間。若人的寬度為20厘米,則最短遮斷時間為20毫秒。大于20毫秒報警,小于20毫秒不報警。 紅外對射探測器廣泛應用在城市安防、小區、工廠、公司、學校、家庭、別墅、倉庫、資源、石油、化工、燃氣輸配等眾多領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2/332987.htm主動式紅外對射報警器原理
主動式紅外線報警器由發射機和接收機兩部分構成。其中,發射機包括電源、發光源、光學系統等組成部分,在電源的作用下,紅外發光二極管發射紅外光束,經光學系統作用變成平行光發射出去。接收機包括光學系統、放大器、光學傳感器、信號處理器等組成部分,負責接收發射機發射出的紅外線,并經光電傳感器將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經信號處理器分析處理后傳給報警控制器。
主動式紅外線報警器就是利用發射機發射紅外線,而接收機接收紅外線來工作的。在發射機與接收機之間形成了一條紅外警戒線,在正常情況下,發射機發射紅外線,而接收機接收到穩定的光信號。而一旦報警器防范區域內有人入侵時,由發射機發射出的紅外線光束被遮擋,接收機接收到的不再是穩定的光信號,而有一定程度的變化,這一變化經分析處理后傳送至報警控制器,使之發出報警信號。
主動式紅外線報警器具有很遠的防范距離,是被動式紅外線報警器防范距離的十幾倍,前已有廣泛應用。
被動式紅外對射報警器原理
被動式紅外線報警器是根據對外界紅外能量的探測來判斷是否有人移動的。人的體溫一般在37度左右,會釋放波長約為10μm的紅外線,這種紅外能量不同于周圍環境中的,一旦報警器在其防范區域內探測到波長為10μm左右的紅外線,分析處理后便會發出警報信號。
分析處理的過程是醬紫的,人體發射出的紅外線首先通過菲涅爾濾光片進行增強,增強之后聚集在紅外感源(一般采用熱釋電元件)上,而熱釋電元件一旦接受到人體紅外線,溫度便會發生變化,并釋放電荷使得電荷不守恒,在電路中一旦檢測到這種情況便確定有人入侵,產生報警信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