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在潔凈空調行業的應用
(1)、Haiwell(海為)PLC編程軟件易學易用且功能強大:是一款符合IEC 61131-3規范的PLC編程軟件,它支持LD(梯形圖)、FBD(功能塊圖)和IL(指令表)三種編程語言,編程人員可選擇自己熟悉的語言進行快速的編寫程序,可運行于Win98/Win200X/WinXP操作系統環境下;極為便利的通訊指令系統,無論使用何種通訊協議都只需一條通訊指令便可完成復雜的通訊功能,無須再為通訊端口沖突、發送接收控制、通訊中斷處理等問題煩惱,可以在程序中混合使用各種協議輕松完成各種數據交換;程序項目結構模塊化,可建立共32個程序塊(主程序)、子程序、中斷程序,任意選擇您喜歡的語言進行編程,程序塊的執行順序可任意調整;
(2)、Haiwell(海為)PLC編程軟件在調試過程中顯得極為方便:具備內置仿真器,是國內第一個帶內置仿真器的PLC編程軟件,全面實現PLC程序的仿真運行。在編程過程中間或程序編寫完成后,可用仿真器在完全脫離PLC的情況下仿真運行PLC程序,以檢查程序執行是否正確;同時,具備強大的在線聯機與在線監控調試功能,可選擇網上的任意一臺PLC進行在線監控等操作,并可將監控到的數據以曲線圖的方式顯示,極大地減少現場調試時間,降低調試難度,提高調試效率;
(3)、Haiwell(海為)PLC的硬件與軟件均采用模塊化結構,在日常的維護中,只要對需進行處理或修改的模塊進行相應的升級與修改,減小了因誤操作或修改不當造成的風險,增強了整個系統的可維護性;
<四>、控制系統結構示意圖:
<四>、控制系統結構示意圖:

1、所有Haiwell(海為)PLC以RS-485方式與上位計算機相連,計算機作為主站,PLC作為從站,上位機定時向每臺PLC發讀取數據的命令,PLC接收到該命令后,立即組織相應的數據并發送到指定通訊端口中上傳給上位機,上位機對接收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并顯示,完成遠程中央集中監控的要求;當上位機向指定的Haiwell PLC發寫入(設定)數據的命令時,PLC接收到該寫入命令后,對相應的寄存器進行數據的設定,并立即組織相應的數據發送到指定通訊端口中上傳給上位機,上位機對接收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并判定數據設定是否正確,完成遠程中央集中設定數據的要求;
2、位于中央監控室或辦公大樓內的工程師站用于對整個控制系統的日常維護,工程師站可通過以太網或其它辦公信息網絡及中央監控室主機對所有的設備進行在線監控,從而達到遠程維護的目的;
3、配掛一臺人機界面(觸摸屏或文本)的Haiwell PLC系統(P2系統1~P2系統11),用PLC的RS-232口(COM1)與人機界面相連,PLC作為從站,人機界面作為主站,利用Modbus通訊協議可輕松實現Haiwell PLC與人機界面的通訊連接;
4、配掛兩臺或以上人機界面(觸摸屏或文本)的Haiwell PLC系統(P3系統1、P3系統2),先將兩臺或以上的人機界面組成一個RS-485網絡,并將其中的一臺作為通訊的主站,其余的作為從站,后再把作為主站的人機界面的RS-232口與PLC的RS-232口(COM1)相連,PLC作為從站,利用Modbus通訊協議可輕松實現一臺Haiwell PLC與人機界面的通訊連接;
5、為節省投資成本,對于有多臺變頻器、配掛有Haiwell 模擬量擴展模塊或第三方通訊設備的PLC系統,使用主機本身自帶的RS-485口(COM2)或擴展通訊模塊端口(RS-232/RS-485可選),相連接進行通訊控制,PLC作為主站,其它設備作為從站,通訊協議可用Modbus或自由協議;
6、模擬量擴展模塊在本實例中的應用:
A、用并行總線擴展作為PLC主機的本地擴展IO:如上圖中的P2系統1,用模擬量輸出通道直接控制變頻器的運行頻率;
B、用串行總線擴展作為PLC主機的遠程擴展IO:如上圖中的P3系統2,PLC主機通過RS-485通訊對遠程模擬量輸入輸出通道進行控制;
C、用自帶的通訊口(RS232或RS485可由用戶自行選擇)及內置的通訊協議直接與上位機連接:如上圖中的溫室3,由上位機通過通訊命令采集模擬量輸入通道的值或設定模擬量輸出通道的值;
注:在通訊能力方面,因海為的每種機型的PLC主機、擴展通訊模塊、模擬量擴展模塊均內置有Modbus RTU/ASCII協議、自由通訊協議,所以可非常容易與第三方通訊設備(包括計算機、觸摸屏、文本、變頻器、變送器、智能儀表等)進行快速的通訊連接,目前,就用于工業上的控制設備,基本上都支持Modbus通訊協議,即使不支持Modbus通訊協議的設備,也可用Haiwell PLC的自由通訊協議對其進行通訊。
<五>、通訊方面的編程:
從上面的示意圖可看出,PLC所涉及到的通訊比較多:PLC即要與人機界面、變頻器、遠程IO通訊,還要與遠程上位機進行通訊,每種設備的通訊還要非常即時,否則將影響實際控制的效果,對于此類控制系統,PLC的通訊能力及對通訊方面編程的方便性是至關重要的。
1、 Haiwell(海為) PLC與人機界面的通訊實現(RS232或RS485):因海為的每種機型的PLC主機、擴展通訊模塊、模擬量擴展模塊均內置有Modbus RTU/ASCII協議,所以只要利用相應人機界面的界面編程軟件編寫要進行監控的畫面及數據(在該數據的屬性定義窗口中填寫PLC寄存器或位地址的相應Modbus通訊地址)后,下載到人機界面中運行,即可實現PLC與人機界面的通訊,而無需對PLC進行編程;
2、 Haiwell(海為)PLC與變頻器實現、遠程IO的通訊實現:因海為PLC作為主站,所以要在程序中編寫通訊的控制程序。實現起來很簡單,只要利用一兩條MODR和MODW指令即可實現,象什么通訊中斷、通訊標志位、優先級、數據的收發等,屬于通訊底層而又難于理解與掌控的東西全由Haiwell PLC自己統一處理與完成操作,編程人員只要關心發送前的數據準備及接收到數據后從接收數據的寄存器中取出數據進行處理,大大降低了編程與調試的難度,提高編程效應,簡化了程序;
3、 Haiwell(海為)PLC模擬量擴展模塊與上位機的通訊實現:Haiwell(海為)PLC模擬量擴展模塊也與Haiwell PLC主機一樣,內置有ModbusRTU/ASCII通訊協議,上位機作為主站,模擬量擴展模塊作為從站,不需要對模塊進行其它的程序處理;
4、 Haiwell(海為)PLC與上位機的通訊實現:Haiwell PLC與上位機(計算機)通訊時,若PLC作為從站且選用Modbus RTU或ASCII通訊協議,在對讀取或設定的寄存器地址是連續的情況下(如要讀取或設定M0~M255),在PLC上是不需要進行編寫通訊程序的;在本例中,因考慮到數據的實時性要求,且要進行監控的PLC數據地址又不連續,為了節省通訊時間與通訊次數,將要進行上傳到上位機的數據在PLC中進行處理與優化,方法如下(操作簡單、方便):
A、 新建一個離散位地址表,添加要進行上傳到上位機的各種離散的位地址(如Y0、M100等);
B、 用BTOW指令將剛建離散位地址表中的所有離散的位地址轉換到地址連續的寄存器中;
C、 (若只要讀取前面的位地址,此步可省)新建一個離散寄存器地址表,添加要進行上傳到上位機的各種離散的寄存器地址(如V0、V100、CCV12等);
D、 用WUNW指令將剛建離散寄存器地址表中的所有離散的寄存器地址轉換到地址連續的寄存器中;(注意:在第B步與D步中轉換后的寄存器地址要連續)
E、 OK,完成!就這樣簡單,用戶只做了添加了兩個指令使用表及兩條數據轉換指令,即完成了所有要監控的PLC數據上傳到上位機的通訊操作,其它的讓Haiwell PLC去處理。
F、 至于上位機向Haiwell PLC設定數據,因大部分情況下,上位機向PLC設定數據時,為安全起見,一次通訊只設定一個數據,在此情況下,無需對PLC進行任何的編程。
三、工程應用總結
1、 利用Haiwell(海為)可編程控制器(PLC)便利的通信功能及強大的通訊擴展能力(一臺PLC最大可達 5個通訊端口,每個通訊端口均可用于編程與聯網通訊監控),輕易、經濟的實現了與各種外部設備的通訊(計算機、變頻器、人機界面、遠程IO模塊),使生產過程中的數據能快速實時地傳送到本地或遠程監控中心,實現了信息的集中處理與分散控制及數據的共享;
2、 利用Haiwell(海為)可編程控制器(PLC)易學易用人性化的編程軟件與平臺,可輕松實現各種功能的工業控制(開關量的邏輯控制、模擬量的連續控制等)程序的編寫,加上全方位的內置仿真程序及遠程上下載程序與在線監控功能,對工程的程序編寫與調試工作,大大降低了其難度,節省了工程調試時間;
3、 利用Haiwell(海為)可編程控制器(PLC)的模擬量擴展模塊的串行連接功能,可作為遠程IO,對模擬量的采集量與控出量要求很多的情況,輕板實現無限制點的擴展,極大地提高了控制系統的配置靈活度及日后的控制擴展能力,減少了模擬量信號的布線量,同時也減小了因模擬量信號線過長帶來的干擾問題,節省工程投資成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瓦提县|
方山县|
香河县|
漳浦县|
济南市|
山西省|
兴仁县|
东港市|
青田县|
资溪县|
新化县|
保山市|
定日县|
思茅市|
华蓥市|
天峻县|
剑河县|
连州市|
庆元县|
静乐县|
沙雅县|
沾益县|
仙游县|
达尔|
龙门县|
阳城县|
张掖市|
隆子县|
安阳县|
灵台县|
句容市|
贡觉县|
辽中县|
江北区|
林芝县|
乐亭县|
额济纳旗|
枞阳县|
邯郸县|
阜平县|
无极县|
關鍵詞:
PLC潔凈空調行業RS232RS-48
相關推薦
-
-
-
-
-
-
-
zhuwei0710 | 2013-02-22
-
-
-
-
hehehehe | 2005-09-01
-
jackwang | 2006-09-17
-
-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