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線專題:第七講 EPA(上)
EPA是一種全新的基于實時工業以太網的網絡。他可將分布在現場的若干個設備、小系統以及控制/監視設備連接起來,使所有設備一起運作,共同完成工業生產過程和操作中的測量和控制。EPA可以用于工業自動化控制環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2/330595.htmEPA是由浙江大學、浙大中控共同主持,聯合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與重慶郵電學院共同開發的,并受到了我國政府“863”高科技研究與發展計劃的支持。目前由上述六個單位并加上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北京華控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等共同起草制定的《用于工業測量與控制系統的EPA系統結構與通信規范》已經通過了全國工業過程測量與控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124)的技術審查,成為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場總線標準。同時,該標準已成功進入IEC標準體系,發布為IEC/PAS62409標準化文件,正式作為第十四類型寫入實時以太網國際標準IEC61784-2。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工業自動化領域第一個被國際認可和接受的標準。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到2007年底經過IEC投票表決,將可能正式成為IEC61158現場總線國際標準的類型之一。至于以太網能用于實時控制領域的措施與原理見第六講PROFINET。
1.EPA的通信模型
(1)EPA通信模型與ISO/OS1模型的比較見表1。從表1中可看出EPA在應用層之上,設置了用戶層。該用戶層直接面向用戶,用戶根據自己的控制邏輯需要,利用EPA組態軟件組成不同功能塊的應用過程(FBAP)以完成各種控制策略。也可根據自己的需要組態各種非實時性應用程序的服務。
表1中HTTP為超文本傳輸協議,FTP為文件傳輸協議,DHCP為動態主機組態協議,SNTP為簡單網絡時間協議,而SNMP則為簡單網絡管理協議。TCP為傳輸控制協議,UDP為用戶數據報文協議,而IP則為互聯網協議。這些都是IT領域中行之有效的協議。IEEE802.3則為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的一套用于以太網的標準。
(2)EPA的通信模型
EPA的通信模型見圖1。圖中的ARP為以太網地址解析協議,ICMP為Internet控制信息協議,而IGMP則為Internet組管理協議。
從圖1中可以看出EPA在網絡層和數據鏈絡層的MAC(介質訪問控制)層之間定義了一個EPA通信調度接口,以完成實時信息和非實時信息的傳輸調度。應用層定義了EPA應用層協議和服務、EPA套接字映射接口以及EPA管理功能塊及其服務,同時還支持IT領域現有的協議如HTTP等。另外增加的用戶層,采用基于IEC61499和IEC61804定義的功能塊及其應用進程。
所謂應用進程AP(Application Process)是指現場總線內部實現一組相關功能的集合,是駐留在現場總線設備內部的分布式應用,是現場總線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現場總線活動中AP是基本對象;可以把幾個AP組合起來,形成復合對象;還可把幾個復合對象組合起來形成復合列表對象。一臺現場總線設備中AP的數量與其功能及執行情況有關,可以通過軟件向現場總線設備下載AP,也可將AP固化在現場總線設備的專用集成電路(ASIC)內。而位于應用層的功能塊應用進程(FBAP)是由功能塊所構成的應用集合,用來構成自動控制回路以完成自動化系統所規定的任務。
其次對圖1中套接字映射作一說明,按照定義,套接字(Socket)是指協議訪問點的接口抽象,一個Socket在網絡設備中就作為一個通信端點;而映射(Mapping)的定義則是與其他集合中的成員對應的,具有特定特征或屬性的集合。
2. EPA的通信模式
EPA支持三種通信模式
(1)客戶/服務器(Client/Server)
客戶/服務器用于EPA網絡上二個設備之間由用戶發起的、一對一的、排隊式的非周期通信。排隊意味著消息的發送與接收是按優先級所安排的順序進行,先前的消息不會被覆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