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被逼的,東芝:我們不裁員,我們只退休
大幅減員
日前,東芝對外宣布,在過去一年中一共裁員 14450 人,比原定計劃多出了三成。其中,2016 年 1 月~3 月之間,東芝日本本土的 3449 名員工接受了東芝的提前退休計劃,約占日本本土員工的3%。3449 名員工主要涉及消費電子、PC、半導體和醫療健康等業務部門;1086 人來自消費電子、PC、半導體等業務;246 人來自東芝總部;59 人來自醫療健康部門。
據了解,提前退休申請的員工只需滿足年齡超過 40 歲,且在任一部門工作 10 年以上即可。
東芝方面估計,截至 2016 年 3 月 31 日,公司此次裁員的成本約為 420 億日元(約合人民幣 25 億元)。同時,東芝方面表示,未來兩年還將在全球消減 34000 個職位。
出售資產
東芝節流的另一個方式即出售資產。出售的資產包括醫療業務,海外電視機工廠、影像半導體和白色家電等業務。
今年 3 月底,美的和東芝聯合宣布已簽署確定性協議,美的將以大約 537 億日元(折合約 30.88 億元)收購東芝家電業務 80.1% 的股權。同時,美的將獲得 40 年的東芝品牌全球授權及超過 5000 項與白色家電相關的專利。
東芝的白電資產引發中國企業競逐。據了解參與此項競購的還有中國企業創維。在此次競購前的 2015 年 9 月,創維宣布與東芝旗下的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該次合作中,創維不僅分別收購了東芝南海冰洗工廠和深圳吸塵器工廠的5% 股權,還獲得東芝品牌的冰箱、洗衣機、吸塵器等白電產品在國內銷售的獨家授權。
東芝的白電資產廣受企業好評,但在中國市場的運營卻頗感水土不服。目前,東芝家電在中國市場占有率極低。108 度資本創始人葉峰指出,東芝在中國家電市場拓展不順利,一方面由于中國的垂直型管理架構難以第一時間對中國市場進行有效決策,另一方面產品結構缺失,無法對接中國市場。此外品牌的投入也無法和中國本土品牌抗衡。
除了家電部門,東芝的醫療部門業務也引來佳能、富士、柯尼卡的競購。
盈利艱難
據了解,2015 財年預計出現創紀錄的 5500 億日元虧損(約合人民幣 294 億元)。東芝公司社長室町正志日前在東京總部召開記者會,強調“將脫胎換骨,盡力取得大家的信賴”。
北京高盛吉獅文化傳播公司首席顧問馬俊穎指出,目前來看,東芝多數資產被外界視為優質資產,出售資產能明顯增加現金流,改善經營狀況。
不過東芝的出售行為在外界看來多多少少有飲鴆止渴的意味。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認為,2016 年 3 月,東芝將盈利能力最強的醫療方面的業務剝離出去,以換取 7000 億日元資金顯得并不“穩健”。
此外,出售資產有利于改善經營狀況,但真正實現主業并不容易。據了解,從 2008 年開始業務多元化的東芝將主要業務向半導體及核能轉變。東芝出資 6000 億日元在美國并購了西屋公司。同時為了增加競爭實力,抗衡三星等國內外企業巨頭,東芝在半導體方面投入大量的資金。
半導體業務需要不斷追加投資,陳言指出,基于半導體行業特性,只有資金實力極為雄厚的企業才能“玩得轉”,因為隔幾年就能投入數十億美元的企業不多。不進行投資,就會在生產技術上落后于人。“東芝的半導體說是盈利了,但實際上長年處于潛虧的狀態。”
東芝的核電業務更是命運多舛。2011 年的大地震,幾乎讓日本失去了擴建核電站的可能性,去國外建核電站,需要國家的支持。但目前日本政府,給予核電產業的支持更不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