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設計應用 > 細說USB的演化史

        細說USB的演化史

        作者: 時間:2016-12-13 來源:網絡 收藏
        USB,全稱為通用串行總線,是連接計算機系統與外部設備的一種串口總線標準,也是一種I/O接口的技術規范。如今的USB接口可以說已經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種I/O接口,被廣泛地應用于個人電腦和移動電子設備之中。而作為一種通用性極強的技術標準,它的發展也并非我們想象中那么一帆風順,水到渠成。隨著配備最新USB 3.1接口設備的逐漸到來,今天我們就來細說一下USB接口那一段不平凡的演化史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2/329276.htm

        USB 1.1/1.0:簡化復雜的連接方式

        老式設備中常見的LPT和COM接口已被USB取代

        在USB接口誕生之前,那時候的計算機大多通過串行接口并行接口與外部設備交換數據。但問題是,這些接口的傳輸速率都比較低,有時這些接口甚至還不能同時運行,而隨著處理器速度的快速提升,電腦與外部設備之間的接口數據傳輸速度也需要逐步提高,不然就會成為電腦發展的瓶頸。此外,外部設備的傳輸接口也不盡相同,如打印機需要用并口、MODEM要使用串口、鼠標鍵盤要接PS/2口等等。數量繁多的接口種類,還要安裝驅動才能正常使用,都容易造成用戶的困擾。于是乎,隨著PC硬件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需要一種適用性廣、傳輸速度快、軟件配置簡單的外部接口,這就促成了USB(通用串行總線)接口的誕生。1994年,一個由Intel、微軟、IBM、NEC、Compaq、DEC、Nortel等公司為成員組成的USB開發者論壇(USB-IF)正式成立。

        iMac G3大膽啟用USB取代傳統接口

        在1994到1995年間歷經多個預發布版本之后,1996年1月,USB 1.0正式版終于發布,它支持兩種數據傳輸速率,一種為1.5Mb/s的低速速率(Low Speed),另一種則是12Mb/s的全速速率(Full Speed)。但作為一種新興接口,當時支持USB接口設備較少,而且因為延時和供電問題,USB 1.0接口也不支持使用延長線,對比傳統的傳輸接口,USB尚未具備明顯的優勢。USB 1.1標準在1998年8月發布,著力改進了此前USBHUB方面的問題,理論上最多可支持127個外部設備。同年,PC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蘋果iMac G3發布,它非常激進地使用了USB接口取代傳統的串行和并行接口;Intel也在其主板芯片組上不斷加強對USB的支持,這些都為日后USB的普及鋪平了道路,也是從此時USB開始逐漸被人們所接受。憑借其易用性、更高的傳輸速率和其他技術特性,USB終于一舉超越先前其他各種接口,直至今天依然是最被廣泛使用的接口標準。

        TREK拇指盤,首款在市場上銷售的U盤類設備

        正如外部設備催生了USB接口標準,USB的普及同時也推動了其他外部設備的快速發展。已知的第一款正式在市場上銷售的U盤,在2000年由新加坡的TREK公司推出,支持USB 1.1標準。現在我們可以輕松地一眼認出這是一個U盤,因為從外觀上說它跟目前市面上很多其他的U盤并無大的區別,但它只有8MB大的存儲空間;而現在市售的U盤中,我們可以買到容量高達1TB的U盤(嗯沒錯就是國民老公同款U盤),達到了前者10萬倍以上。

        問題1:USB 3.1 Type-C的大小規格是多少?比micro-b接口大多少?比蘋果 Lightning接口大多少?

        回復:USB 2.0 Micro-B接口大小為6.85mm*1.8mm,USB 3.0 Micro-B接口大小為12.2mm*1.8mm,Type-C接口大小為8.3mm*2.5mm,蘋果Lightning接口大小為6.7mm*1.5mm。

        問題2:首個U類產品明顯是朗科先做的,還是朗科的專利。
        回復:圍繞U盤是誰發明這一點有很多的爭論,朗科贏得了專利,但就誰先開始生產和銷售U盤類產品,從國際上的很多資料記載來看都是Trek。
        問題3:蘋果的Lightning從設計上來說,比type-c好,可惜蘋果不會開放給其他人使用的。
        回復:Lightning與Thunderbolt類似,在接頭上還配備了專門的芯片,因此可實現的功能也更多,而且尺寸更小巧,但目前尚未支持USB 3.0,故傳輸速度較慢。相對地,Type-C接口要單純很多,作用就只有傳輸數據和供電,生產成本更低,而在設計上屏蔽和保護措施也較Lightning更多。兩者對比互有勝負,而從適用性上講,成本更低的Type-C顯然要更高一些。
        問題4:20v充手機會怎樣?
        回復:從第四頁的圖上可以看到,USB 3.1針對手機設備的充電設計標準應該是5V/2A,20/3A和20V/5A的充電設計主要是針對較大型的筆記本和移動工作站,Type-C接口最大的供電是12V/3A,主要是應用在超極本、輕薄本等設備上,所以應該是看不到20V充手機這種情況的。

        USB 2.0:More than PC

          不過隨著各種外部設備對數據傳輸速率需求的提高,USB 1.1那12Mb/s的帶寬也是越發捉襟見肘,在接入較多外部設備時,多個數據流同時傳輸容易引發瓶頸效應,為了解決傳輸速率問題,USB 2.0應運而生。USB 2.0標準在2000年正式發布,加入了40倍于原先全速速率(Full Speed)的高速速率(Hi-Speed),理論帶寬達到480Mb/s,同時也向下兼容USB1.1標準的全速速率(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宣稱支持USB 2.0的設備都能達到高速速率,也可能是速度較低的全速速率)。由于受制于BOT傳輸協議和NRZI編碼方式,實際USB 2.0的最大傳輸速度在30~35MB/s之間。

        Micro B、Mini B開拓便攜設備市場

        但USB接口的演化并非只有速率變化那么簡單。對于體積比較輕薄小巧的外部設備來說,PC上面常見的Type-A接口,顯然不太適合。同年10月,USB-IF非常有預見性地發布了Mini A、Mini B接口標準,為USB接口在移動設備上的普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7年加入的Micro USB標準,比起Mini USB更加小巧和耐用,目前已經被應用于大部分的移動設備上。

        非標準USB的Nokia Pop-Port、蘋果 Lightning接口

        雖然基于技術和市場等原因,曾經也有不少廠商沒有使用標準的USB接口,而采用自己設定的一套接口規范(比如Nokia Pop-Port),但如今也只有牛氣如蘋果,才能繼續堅持這樣做下去。

        USB OTG使傳統的從屬設備也能成為主機端

        另一個USB 2.0后帶來的重要變化,就是引入了USB OTG(On-The-Go)作為其補充標準。簡單來說,標準的USB使用主從式的架構,USB主機端(PC)為“主”,而USB外部設備為“從”,只有主機端可以調度該鏈接的設置與數據傳輸,而外接的USB設備不能夠自行啟動數據傳輸,只能回應主機端的指令。OTG的加入改變了這種狀況,傳統的外部設備也并不一定就只能是外部設備,它們也可以成為主機端。比如,手機、平板等設備在連接電腦時作為外接存儲設備存在,但當它們通過OTG與U盤等設備連接時,又能作為主機端,修改和讀取U盤內的數據。當然,除了U盤,這些設備還可以是鍵盤、鼠標、打印機等等很多……

        USB誕生的初衷是為了簡化電腦和外部設備的連接,但至此USB已經從PC跨越到其他電子產品領域上,并由此衍生出了多種新的應用。

        USB 3.0:速度大爆發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高清播放時代的來臨,就如當初USB 1.1一樣,USB 2.0 Hi-Speed 480Mb/s的傳輸速度逐漸也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于是在2008年,USB-IF又帶來了USB3.0標準。新標準帶來了高達5Gb/s(Super Speed)的理論帶寬,達到原有USB 2.0 480Mb/s的十倍以上,但同時也向下兼容USB 2.0和1.1標準。

        USB 3.0新增兩對線路(SDP SignalPair)使數據可以同時雙向傳輸

        USB 2.0時代使用半雙工的傳輸方式,即只能提供單向的數據傳輸;而USB 3.0接口增加了在2.0基礎上增加了4條線路(一對負責發送,一對負責接收),實現了全雙工傳輸,發送數據和接收數據可以同步進行,從而大大提高了傳輸帶寬。

        8b/10b 編碼方式

        為了實現更高的傳輸速度,USB 3.0沒有再使用此前的NRZI編碼方式,而是引入了被廣泛應用于PCIE 2.0、SATA 3.0、光纖通道上的8b/10b編碼方式,因此從傳輸角度上看,比起USB 2.0,USB 3.0反而與PCIE 2.0、SATA3.0更為相似。這種編碼方式是在每8bit數據內插入2bit校驗數據,以保證接收端數據能正確還原。當然這種編碼方式也會導致數據傳輸時不能達到理論的最大帶寬,實則為5Gb/s的八成,即4Gb/s(500MB/s)。傳輸協議同樣會導致一定的可用帶寬損失,不過在實際使用中,仍然能夠達到接近400MB/s的極限傳輸速度。

        USB 3.0接口的最大輸出電流達到900mA,比起USB 2.0的500mA增加了80%。USB 2.0時代,不少7200轉的2.5英寸移動硬盤,都需要使用Y型的USB線材,接入多一個額外的USB接口才能作為補充供電,才能正常運行;而USB 3.0充足的電力供應使單接口就能夠驅動更多類似的設備,同時也能縮短移動設備的充電時間。雖然因為速度的提高,數據傳輸時USB 3.0要比USB 2.0更加耗電,但與此同時傳輸耗時大大縮短,每1GB數據傳輸的耗電量要遠低于USB 2.0。電源管理方面也更加智能,在USB 3.0中,除了原有的U0(連接)及U3(暫停)外,還加入了U1(待機和快速恢復)和U2(待機和緩慢恢復)兩種電源狀態,可有效降低設備在不傳輸或接收數據時的耗電量。

        USB 3.0擴展卡可能不能完全發揮性能

        然而,USB 3.0同樣存在著一些小問題。雖然在2008年該標準就已正式發布,但直至2012年7系主板推出之后,Intel才正式原生提供對USB 3.0支持。而在USB 3.0普及的前期,接口主要是通過第三方芯片接入主板南橋提供的,通道的速率最大可能只有2.5Gb/s,這還只有USB 3.0的5Gb/s的一半,因此性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使用延長線避免無線設備受到USB 3.0干擾

        此外,USB 3.0接口在使用時,有可能會對附近使用2.4GHz頻段的無線和藍牙設備造成干擾,從而引起設備信號衰減甚至是失去響應,因此需要使用HUB延長線或是將無線設備接入到離USB 3.0接口較遠的接口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USB 3.1與Type-C:接口大一統時代來臨?

        USB 3.1速度翻一番

        最后我們來談談最新的USB 3.1標準。USB 3.1標準于2013年7月發布,最大理論帶寬相比3.0時翻了一番,達到10Gb/s(Super Speed+),與第一代的Thunderbolt相同。USB 3.1編碼方式從此前的8b/10b換成了128b/132b,帶寬損耗率從20%大幅下降到3%左右,換算之后帶寬同樣超過了1.2GB/s,這也意味著在真實使用中USB 3.1的極限傳輸速率有望突破每秒1GB。USB 3.1可向下兼容USB3.0/2.0/1.1等舊標準。

        加入屏蔽處理措施避免電磁干擾

        另外,針對USB 3.0時出現的電磁干擾問題, USB 3.1的Type-A接口處加入了金屬屏蔽罩和更多的接地彈片,從而有效降低了對附近其他設備的干擾。

        小巧、正反可插的USB 3.1 Type-C接口被寄予厚望

        雖然像過去的升級一樣,USB 3.1同樣帶來了更高的傳輸速率,并修復了此前存在的各方面問題,但人們談論更多的都是隨USB 3.1引入的全新Type-C接口。與蘋果的Lightning接口相似,Type-C接口取消了曾經的防呆保護設計,因此不分正反均可正常插入使用,免去了辨識插入方向的麻煩。而在尺寸上,8.3mm*2.5mm比標準的Type-A也小了很多,僅比目前常用的USB 2.0 Micro B稍大,因此也特別適合用在各種輕薄設備上面。但是如上圖所示,USB3.1的速度竟然也分了Gen1(5Gb/s)和Gen2(10Gb/s)兩個版本,所以并非所有Type-C接口就一定是最大10Gb/s的版本,也可能只有5Gb/s的理論帶寬,蘋果的New MacBook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Type-C接口的最大供電為12V/3A

        而USB 3.1 Type-C的另一個大賣點就是對移動設備充電能力的的增強。USB 3.1接口下的供電最高允許標準大幅提高到了20V/5A(僅限于Type-A/B),能夠提供達100W的供電輸出能力。而Type-C的最高標準為12V/3A,36W的充電能力已經足夠一些輕薄型筆記本的使用,這也是New MacBook敢于放棄MagSafe而采用Type-C作為充電接口的重要原因。

        Type-C Alt Mode已獲得DisplayPort和MHL支持

        從功能上看,USB 3.1 Type-C還引入了全新的Alternate Mode(交替模式),這意味著Type-C接口和數據線能傳送非USB數據信號。目前Alt Mode已經能夠支持DisplayPort 1.3和MHL 3.2規范,而USB-IF同時也在尋求對其他的功能標準的支持,除了視頻接口,像以太網等其他接口同樣也可以被Type-C支持。

        平板產業




        關鍵詞: USB演化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右旗| 昌图县| 建阳市| 郑州市| 辰溪县| 盐城市| 合阳县| 化隆| 浙江省| 上饶县| 辉县市| 潮安县| 叶城县| 玛曲县| 佛冈县| 花垣县| 平乐县| 垦利县| 临漳县| 肥西县| 奎屯市| 揭东县| 兴和县| 太白县| 峡江县| 荃湾区| 什邡市| 牡丹江市| 南皮县| 台山市| 将乐县| 四川省| 任丘市| 荣成市| 巴中市| 东乌| 北辰区| 抚宁县| 台南县| 太原市| 长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