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匯編編程基礎之三-基本尋址方式與基本指令
3、分支指令,共3條:B、BL、BX
B label :跳轉到標號label處,也就是說在該條b指令執行后,下一條執行的指令是標號label處的指令。
BL label :與B指令的功能相同,也實現跳轉,不同之處在于,bl在跳轉的同時還要將返回地址(bl指令的下一條指令的地址)保存到lr中
BX r0 :將r0的值作為地址,跳轉到該地址處,并根據r0的值決定是否在ARM和thumb態之間進行切換。(關于BX指令,以及ARM態和thumb態的切換,詳見“ARM程序與thumb程序的切換”一文)
特別說明:
B和BL指令,其跳轉范圍限制在當前指令的±32M字節地址內(ARM指令為字對齊,最低2位地址固定為0)。這是為什么呢?詳見“雜項解釋”一文。
4、數據處理指令
MOV r0, r1:將r1的值賦給r0
ADD(SUB) r0, r1, r2:將r1的值加上(減去)r2的值,結果存放到r0中
AND(ORR, EOR) r0, r1, r2:將r1的值與(或、異或)r2的值,結果存放到r0中
CMP r1, r2:比較r1與r2值的大小
特別需要說明的問題:
指令CMP r1,r2,其作用細節是:執行r1-r2的操作,如果結果為負數,則置位CPSR的N位,清零Z位;結果為0,則清零CPSR的N位,置位Z位;結果為正,則清零CPSR的N位,清零Z位。但r1-r2的結果并不保存。CMP指令通常用于分支跳轉。例如,如下的C程序
int i,j;
if (i == j) {
i++;
} else {
j++;
}
如果使用匯編語句改寫的話,就應該寫為:
使用ldr指令將變量i的值放入r0
使用ldr指令將變量j的值放入r1
cmp r0, r1
addeq r0, r0, #1
使用streq指令將r0的值放入變量i中
beq label
add r1, r1, #1
使用str指令將r1的值放入變量j中
label
……
其中addeq, streq, beq這幾條指令,是add, str, b指令的條件執行版本。講到這里就不得不講解一下什么是條件執行了。ARM指令集的所有指令均支持條件執行,條件執行指的是,指令可以根據執行時的情況(CPSR的條件代碼標志位)決定自身是否被執行。eq表示如果CPSR的Z位為1(對于本程序,實際上就是r0的值與r1的值相等,因為cmp會根據r0與r1的值設置Z位)的情況下,該指令要執行,否則不執行。
其它條件助記符如下:
條件助記符 | 標志 | 含義 |
EQ | Z=1 | 相等 |
NE | Z=0 | 不相等 |
CS/HS | C=1 | 無符號數大于或等于 |
CC/LO | C=0 | 無符號數小于 |
MI | N=1 | 負數 |
PL | N=0 | 正數或零 |
VS | V=1 | 溢出 |
VC | V=0 | 沒有溢出 |
HI | C=1,Z=0 | 無符號數大于 |
LS | C=0,Z=1 | 無符號數小于或等于 |
GE | N=V | 有符號數大于或等于 |
LT | N!=V | 有符號數小于 |
GT | Z=0,N=V | 有符號數大于 |
LE | Z=1,N!=V | 有符號數小于或等于 |
AL | 任何 | 無條件執行 (指令默認條件) |
NV | 任何 | 從不執行(不要使用)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