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設計應用 > STM32的串口函數_庫函數USART_SendData問題和解決方法

        STM32的串口函數_庫函數USART_SendData問題和解決方法

        作者: 時間:2016-11-26 來源:網絡 收藏
        個人記錄:
        昨天做串口實驗的時候一直沒有成功的原因,連續調用USART_SendData總是會出現前一個被后一個覆蓋的情況。
        之前覺得ST的官方庫應該沒有問題就沒往這方面想,現在查查,確實有庫的問題,還是自己對庫不太理解。
        還有遇到的硬件復位以后,發送第一個字符丟失的情況。
        1、后字節覆蓋前字節
        -----------------加判斷while(USART_GetFlagStatus(USARTx, USART_FLAG_TXE) == RESET){}
        2、硬件復位之后第一個字符丟失
        -----------------USART_ClearFlag(USART2,USART_FLAG_TC);
        -----------------USART_SendData(USART2,0x01);

        -----------------while(USART_GetFlagStatus(USART2,USART_FLAG_TC)==RESET);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1/321823.htm
        轉載正文:

        1. 問題及現象

        使用USART_SendData()函數非連續發送單個字符是沒有問題的;當連續發送字符時(兩個字符間沒有延時),就會發現發送緩沖區有溢出現象。若發送的數據量很小時,此時串口發送的只是最后一個字符,當發送數據量大時,就會導致發送的數據莫名其妙的丟失。

        如:

        1
        2
        for(TxCounter = 0;TxCounter < RxCounter; TxCounter++)
        USART_SendData(USART1, RxBuffer[TxCounter]);

        2. 原因

        此API函數不完善,函數體內部沒有一個判斷一個字符是否發送完畢的語句,而是把數據直接放入發送緩沖區,當連續發送數據時,由于發送移位寄存器的速度限制(與通信波特率有關),導致發送緩沖區的數據溢出,老的數據還未及時發送出去,新的數據又把發送緩沖區的老數據覆蓋了。

        3. 解決方法

        發送后等待一段時間延遲的方法就不說了,等待時間不確定,此為下下策。提供下面2種方案:

        方案1. 在每一個字符發送后檢測狀態位

        USART_SendData(USART1, RxBuffer[TxCounter]);

        while(USART_GetFlagStatus(USARTx, USART_FLAG_TXE) == RESET){} //等待發送緩沖區空才能發送下一個字符

        方案2. 修改庫函數

        修改USART_SendData()函數,在其內部加入發送緩沖區的USART_FLAG_TXE狀態檢測語句,確保一個字符完全發送出去,才進行下一個字符的發送。

        實現方法:每發送一個字符都檢測狀態寄存器,確保數據已經發送完畢。具體操作步驟如下所示。

        修改前的函數定義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void USART_SendData(USART_TypeDef* USARTx, u16 Data)
        {
        assert_param(IS_USART_ALL_PERIPH(USARTx));
        assert_param(IS_USART_DATA(Data));
        USARTx->DR = (Data & (u16)0x01FF);
        }

        修改后的函數定義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void USART_SendData(USART_TypeDef* USARTx, u16 Data)
        {
        assert_param(IS_USART_ALL_PERIPH(USARTx));
        assert_param(IS_USART_DATA(Data));
        USARTx->DR = (Data & (u16)0x01FF);
        while(USART_GetFlagStatus(USARTx, USART_FLAG_TXE) == RESET){} //等待發送緩沖區空才能發送下一個字符
        }
        可能有人認為,為什么不預先在庫函數中處理這個問題,而把解決方法拋給用戶。個人認為ST這么做的原因是:使用發送中斷功能。

        4.TXE和TC標志位詳細說明

        在USART的發送端有2個寄存器,一個是程序可以看到的USART_DR寄存器(下圖中陰影部分的TDR),另一個是程序看不到的移位寄存器(下圖中陰影部分Transmit Shift Register)。

        對應USART數據發送有兩個標志,一個是TXE=發送數據寄存器空,另一個是TC=發送結束;對照下圖,當TDR中的數據傳送到移位寄存器后,TXE被設置,此時移位寄存器開始向TX信號線按位傳輸數據,但因為TDR已經變空,程序可以把下一個要發送的字節(操作USART_DR)寫入TDR中,而不必等到移位寄存器中所有位發送結束,所有位發送結束時(送出停止位后)硬件會設置TC標志。

        另一方面,在剛剛初始化好USART還沒有發送任何數據時,也會有TXE標志,因為這時發送數據寄存器是空的。

        TXEIE和TCIE的意義很簡單,TXEIE允許在TXE標志為1時產生中斷,而TCIE允許在TC標志為1時產生中斷。

        至于什么時候使用哪個標志,需要根據你的需要自己決定。但我認為TXE允許程序有更充裕的時間填寫TDR寄存器,保證發送的數據流不間斷。TC可以讓程序知道發送結束的確切時間,有利于程序控制外部數據流的時序。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远市| 苍溪县| 兰西县| 靖边县| 吉水县| 北海市| 泾川县| 台中市| 巴马| 宜春市| 库车县| 莎车县| 海盐县| 城市| 新郑市| 资讯 | 达拉特旗| 逊克县| 碌曲县| 曲沃县| 天门市| 贡觉县| 博客| 阜平县| 青冈县| 临汾市| 乌拉特后旗| 武隆县| 全州县| 华宁县| 璧山县| 永福县| 永定县| 夏邑县| 耒阳市| 宁武县| 雷山县| 和林格尔县| 射阳县| 揭东县| 文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