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醫療積極推進乳腺癌預防:加速本土化策略
除了注重科技創新能力外,GE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斷創新,通過協同創新解決市場變化太快的問題。“醫療設備從研發到走向市場需要幾年的時間,當前市場變化越來越快,研發跟不上需求變化。我們通過創新流程,把專家和客戶同時引入到研發過程中,與客戶一起去協同創新,在研發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方向。”戴鷹介紹,協同創新就是讓客戶在研發之初就參與進來,與客戶有更多互動,參與需求定制,針對問題,解決問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0/311505.htm此外,GE還推動平臺化的創新。戴鷹認為,不論是做產品還是做解決方案,希望將其做成可復制、推廣的模式,例如遠程超聲模式,可以將不同的醫療結構整合在一起,從而解決醫療資源不平衡的問題。“希望通過科技拯救生命,給世界更健康的環境。”戴鷹說。
研發生產全面落地 加速本土化策略
作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醫療設備企業之一,GE一直深諳本土化之道。據了解,從2010年起,GE醫療就啟用了中國高管掌管大中華區。GE醫療集團全球CEO John Flannery曾公開表示,GE醫療在中國的團隊中,約90%是中國本地的員工,這是其重要優勢。
據了解,全面本土化是GE的三大核心策略之一。目前,在研發、生產、采購和客戶服務方面實現全面本土化。
在研發方面,戴鷹提供了幾個數字,以窺GE醫療本土化程度:GE在中國有北京、上海、無錫三個研發中心,其中無錫研發中心和工廠已發展為GE在全球最大的超聲系統研發和生產中心,實現100%本土化采購生產;在成都建設創新中心,承擔遠程應用和客戶服務中心;有超過一千名研發工程師,在過去五年時間,向市場推出了四十多款本土研發產品,不但適合中國醫療市場需求,也可以服務于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類似市場。在生產供應鏈的本土化方面,GE有北京、上海、無錫、天津和桐廬五大工廠。“全球50%的GE CT都是出自北京工廠;全球超過1/3的GE超聲設備出自無錫工廠。天津工廠是GE全球唯一一個把超導磁體和磁共振系統放在一起做全套生產流程的工廠,未來還將成為智能制造數字化工廠的典范。這五大工廠不僅服務中國市場,也服務全球。”戴鷹介紹。
在采購本土化方面,GE生產設備采購中國的零部件。戴鷹表示,GE在中國有三四百家供應商,GE醫療目前在中國采購的物料約七億美元,不僅供應中國工廠,也供應全球工廠。
“從研發、生產、采購,到維修、客戶服務,我們都已經做到了全面本土化,從這個角度來看,GE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戴鷹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