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設計應用 > LM3S9B96的μDMA高速網絡驅動程序設計

        LM3S9B96的μDMA高速網絡驅動程序設計

        作者: 時間:2016-10-15 來源:網絡 收藏

        引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0/307655.htm

        是德州儀器針對工業應用設計的Cortex—M3核的微控制器,應用領域包括遠程監控、電子販售機、測試和測量設備、網絡設備和交換機、工廠自動化以及火警安防等。的主頻最高為80 MHz,性能可達100 DMIPS,其以太網控制器集成了媒體訪問控制器和物理層接口,以太網控制器遵循IEEE 802.3規范,完全支持10BASE—T和100BASE—TX標準。

        德州儀器為微控制器提供了輕量級TCP/IP協議lwIP下的,該驅動程序使用數據拷貝方式實現網絡層與發送(TX )和接收(RX FIFO)之間的數據交換,效率低,無法滿足高速網絡通信的要求。文中詳細描述了實時操作系統μC/OS—II環境下,基于微型直接存儲器訪問(Micro Direct Memory Access,μDMA)傳輸的LM3S9B96的設計,以提高網絡層與底層FIFO之間數據交換的效率,實現高速網絡通信。

        1 LM3S9B96的以太網控制器

        LM3S9B96的以太網控制器包含媒體訪問控制器(Media Access Controller,MAC)層和網絡物理層(Network Physical,PHY)2個部分,如圖1所示,以太網控制器內部結構如圖2所示。

        a.JPG

        12fd

        LM3S9B96的以太網控制器包含了網絡物理層的自動交叉校驗MDIX、自動協商、時鐘參考、MAC LED控制、媒體獨立接口(Media Indepen dent Interface,MII)寄存器組、發送編碼、脈沖整形、時鐘恢復、接收解碼、載波感應和沖突檢測等單元,用于實現10 BASE—T/100BA SETX的自動協商、MDI與MDIX校驗、數據的編碼發送和解碼接收,以及網絡接口指示燈的控制;也包含了MAC層的TX FIFO、RX FIFO、接收控制、發送控制、數據訪問、獨體媒體接口控制、定時器支持、MAC地址寄存器、中斷控制等單元,用于實現MAC地址的設置、物理層MII寄存器組的設置、中斷的產生和控制、網絡層與MAC層FIFO之間數據的傳輸。

        2 的作用

        網絡驅動程序是網絡層與物理層硬件的直接接口,它屏蔽了物理層硬件的細節,利用物理層硬件,為網絡層提供了接收和發送數據的接口,如圖3所示。

        uiuiui

        網絡數據發送時,網絡驅動程序從網絡層接收數據包后,檢查數據發送緩沖隊列和TX FIFO是否為空,若均為空,程序會通過TX FIFO發送數據包;否則將數據包放入發送緩沖隊列,等待TX FIFO為空時,網絡中斷觸發數據發送。網絡數據接收時,RX FIFO從物理層接收數據包后,觸發網絡接收中斷,網絡驅動程序從RX FIFO讀取數據包,并交由網絡層處理。

        3 基于μDMA的網絡驅動程序的設計

        LM3S9896內置一個直接存儲器訪問(Direct Memory Access,DMA)控制器,稱之為微型DMA(μDMA)控制器。μDMA控制器所提供的工作方式能夠分載處理器參與的數據傳輸任務,從而更加高效地使用內核以及總線帶寬。

        LM3S9B96的以太網控制器支持μDMA功能,具有專用的μDMA通道,通過合理的編程配置,通過μDMA控制器,當需要時自動在網絡控制器的TX FIFO、RXFIFO與存儲器之間傳輸數據,使得以太網MAC具有更高的性能,并大大減輕LM3S9B96內核的數據傳輸負擔。

        LM3S9B96的μDMA網絡驅動程序主要包含4個單元:初始化程序、數據包發送程序、數據包接收程序和中斷處理程序。

        3.1 初始化程序

        網絡驅動初始化程序主要用于初始化網絡接口、設置μDMA參數和網絡中斷,具體工作如下:

        ①初始化網絡接口結構體的各個參數,如網絡接口名稱、MAC地址、接口層發送函數地址等。

        ②設置MAC地址及其長度、最大傳輸單元大小、網絡接口時鐘。

        ③配置以太網控制器操作參數,此處需要使能雙工傳輸、發送填充、自動CRC校驗產生、多播數據接收等。

        ④使能μDMA單元并設置μDMA控制表基地址。

        ⑤禁止以太網發送通道μDMA,并設置該通道μDMA控制參數一一傳輸大小32位,源地址以32位大小自增,目標地址不增加,仲裁大小8位。

        ⑥禁止以太網接收通道μDMA,并設置該通道μDMA控制參數——傳輸大小32位,源地址不增加,目標地址以32位大小自增,仲裁大小8位。

        ⑦設置網絡中斷類型,并使能網絡中斷等功能,為了簡化中斷處理,此處僅使能網絡接收和發送中斷,禁止發送錯誤、接收錯誤、接收溢出等其他中斷類型。

        3.2 數據包發送程序

        網絡數據的發送,是在中斷處理程序的協助下由網絡數據包發送程序實現。

        數據包發送程序主要包含2個函數:網絡數據輸出函數stellarisif_output()和網絡數據傳輸函數stellarisif_transmit(),函數流程如圖4(a)、(b)所示。

        yewtwtw

        stellarisif_output()函數并不進行實際的數據發送,它只是將數據包放入緩沖隊列,或者是調用網絡數據傳輸函數進行數據發送。如圖4(a)中標注,該函數需要注意:

        ①一個新的網絡數據包,必須檢查當前發送緩沖區是否為空。如果發送緩沖區不為空,即使TX FIFO為空,也要把待發送的網絡數據包放入發送緩沖區,這樣才能保證網絡數據先進先出的發送次序。

        ②表明實際進行網絡數據發送的是stellarisif_transmit()函數。

        stellarisif_transmit()函數進行實際的網絡數據發送,它以DMA方式復制網絡數據到TX FIFO,標識中斷處理程序設置網絡發送標志,啟動網絡數據的物理層傳輸;或以內核執行拷貝方式復制網絡數據到TX FIFO,并置位網絡發送標志,啟動網絡數據的物理層傳輸。如圖4(b)中標注,需要注意:

        ③由于以太網發送通道μDMA的傳輸大小被初始化32位(即傳輸數據寬度為4個字節),而μDMA傳輸要求源地址、目的地址必須按照傳輸數據寬度對齊。因此進行μDMA傳輸前,應首先判斷數據的源地址(即被傳輸的凈荷數據地址)是否為4字節邊界對齊(以太網發送通道μDMA的目的地址為TX FIFO的地址,即0x40048010,已為4字節對齊,無需檢查)。若為4字節地址對齊,才能進行μDMA數據傳輸,否則不能進行μDMA傳輸,只能進行由LM3S9B96內核執行的數據拷貝。需要說明的是,通過合理分配LWIP協議棧的堆內存、緩沖及待發送數據的地址,是可以保證凈荷數據地址為4字節對齊的。

        ④設置μDMA通道為以太網發送通道,自動傳輸模式,源地址為凈荷數據地址,目的地址為TX FIFO地址,傳輸長度(以傳輸數據寬度為單位,即以32位或4字節為單位,實際傳輸的字節總長度=傳輸長度x傳輸數據寬度)。

        3.3 數據包接收程序

        網絡數據的接收,是在中斷處理程序的協助下,由網絡數據包接收程序(主要由網絡數據接收函數stellarisif_receive()構成)實現。

        stellarisif_receive()函數負責以μDMA或內核執行拷貝方式,從RX FIFO讀取網絡數據幀到接收緩沖區pbuf。其流程如圖4(c)所示,該函數實現需要以下說明:

        ⑤即使分配接收緩沖區pbuf失敗,也需要從RX FIFO中清空該數據幀,以免影響后續的數據幀接收。

        ⑥進行以太網接收通道的μDMA傳輸前,也需要檢查接收緩沖區pbuf的地址是否為4字節邊界對齊。在LWIP協議棧的堆內存、緩沖分配合理時,每次都以4字節整數倍的長度申請分配接收緩沖區pbuf,是能保證pbuf地址為4字節邊界對齊的,從而實現每次網絡數據接收都通過μDMA實現RX FIFO至pbuf數據拷貝,無需LM3S9B96內核參與。

        ⑦設置μDMA通道為以太網接收通道,自動傳輸模式,源地址為TX FIFO地址,目的地址為接收緩沖區pbuf地址,傳輸長度(以傳輸數據寬度為單位,即以32位或4字節為單位,實際傳輸的字節總長度=傳輸長度×傳輸數據寬度)。

        ⑧需要等待中斷處理程序發送的網絡接收μDMA傳輸結束信號量,成功獲取該信號量,才能標志此次μDMA傳輸的結束。

        3.4 中斷處理程序

        中斷處理程序為lwIP協議棧處理以太網中斷,從底層接收網絡數據包,提交給上一層來處理,檢查網絡發送緩沖隊列、通過以太網MAC層進行數據包發送。

        中斷處理程序主要包括2個部分:以太網中斷服務程序lwIPEthernetIntHandler()和以太網中斷任務lwIPInterruptTask(),流程如圖5所示。

        d.JPG

        LM3S9B96的以太網中斷產生時,內核自動跳轉至中斷向量表的57號處(LM3S9B96的以太網中斷向量號),該處定義了“DCD lwIPEthernet IntHandler”,進而轉入中斷服務程序lwIPEthernetIntHandler()執行。如圖5(a)中標注,此程序根據3種不同類型的中斷源進行相應的處理:

        ①處理網絡接收和發送中斷。網絡接收、發送中斷產生后,程序釋放一個網絡中斷服務信號量,以太網中斷任務獲取該信號量后,調用stellarisif_receive()函數讀取數據幀,或調用stellarisif_transmit()函數發送數據幀。

        ②處理網絡接收通道的μDMA中斷。該中斷產生,表明從RX FIFO至接收緩沖區pbuf的μDMA傳輸結束,此時應釋放傳輸結束信號量,以解除stellarisif_receive()函數的傳輸結束等待。

        ③處理網絡發送通道的μDMA中斷。該中斷產生,表明從發送緩沖區pbuf至TX FIFO的μDMA傳輸結束,此時應置位網絡發送請求標志,啟動網絡數據的物理層傳輸。

        lwIPinterruptTask()函數負責從RX FIFO讀取網絡數據幀,并提交上層協議處理;或者從發送緩沖隊列讀取并調用stellarisif_trans mit()函數發送網絡數據幀,其流程如圖5(b)所示,該函數實現也需要注意:

        ④以太網中斷任務以阻塞模式等待網絡中斷服務信號量,直至網絡接收或發送中斷產生時,lwIPEthernetIntHandler()釋放該信號量,任務才解除阻塞,開始執行網絡數據幀的接收、發送操作。

        ⑤無論以太網中斷源為接收中斷,還是發送中斷,以太網中斷任務總是首先調用stellarisif_receive()函數讀取網絡數據幀(若成功讀取數據幀,則提交上層協議處理),然后檢查TXFIFO和網絡發送緩沖隊列,滿足發送條件時,進行數據幀發送操作。此種處理方式,貌似沒有對網絡發送與接收中斷進行有效地區分處理,但事實上,在同時處理大量網絡數據的接收、發送時,具有極高的執行效率。

        結語

        本文針對德州儀器的微控制器LM3S9B96,提出了一種面向高速網絡的、基于μDMA的網絡驅動程序設計方案,該設計方案充分利用了LM3S 9B96的μDMA、網絡中斷等資源,大大提高了TCP/IP協議棧的網絡層與底層FIFO之間數據交換的效率。實驗測試表明,該網絡驅動設計方案較之內核拷貝方式實現的網絡驅動程序,通信效率提高了十余倍。

        由于大多數德州儀器Cortex—M3核的微控制器的以太網控制器結構都非常相似,因此文中針對微控制器LM3S9B96提出的網絡驅動程序設計方案,可適用于大多數德州儀器Cortex—M3核的微控制器的網絡驅動程序設計。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原| 普安县| 兴义市| 石屏县| 芦山县| 松溪县| 伊金霍洛旗| 冀州市| 兴义市| 呈贡县| 吉林市| 理塘县| 琼海市| 贡觉县| 惠州市| 石棉县| 延津县| 团风县| 德阳市| 祁阳县| 盐亭县| 洞头县| 固阳县| 青河县| 新田县| 集贤县| 黔南| 瑞丽市| 二连浩特市| 桐乡市| 凌云县| 玉环县| 格尔木市| 东山县| 丽江市| 阜城县| 岳西县| 吉安市| 镇坪县| 渭源县| 嘉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