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CM20793的NFC模塊設計
摘要:采用博通BCM20793芯片設計了NFC模塊,進行硬件設計,并進行設備驅動分析。多方面對該模塊進行驗證,結果表明該模塊穩定、可靠、識別率高,可集成到支付、票務、門禁、防偽等系統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0/306157.htm引言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場通信)是由Philips和Sony聯合推出的一種全新的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NFC是由無線射頻識別(RFID)及移動終端技術綜合發展起來的,在單一芯片上結合感應式讀卡器、感應式卡片和點對點的功能,能在短距離內與兼容設備進行識別和數據交換。NFC工作頻率為 13.56 MHz,使用電磁感應耦合進行數據傳輸,具有雙向連接和識別特點,兼容不同標準的識別技術,通信距離小于4 cm,支持多種通信速率。由于受限于傳輸速率以及通信距離,NFC不適合大數據的傳輸,而且通信雙方必須有某種程度的相互信任。
NFC技術的出現改變了人們使用某些電子設備的方式,甚至改變了信用卡、現金和鑰匙的使用方式,它可以應用在手機等便攜型設備上,實現安全的移動支付和交易、簡便的端到端通信、在移動中輕松接入等功能。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興起,NFC與智能手機的結合將很大程度上促進NFC的發展,蘋果公司推出的 iPhone6也具備NFC功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NFC必定被廣泛應用。
本文采用博通BCM20793 NFC芯片并結合S3C6410主控制器,設計了具有主動模式和被動模式的NFC閱讀器,主要針對硬件和驅動進行了設計。
1 NFC技術原理
NFC有三種工作狀態:Reader/Writer與NFC Tag/NFC Reader相關;Peer—to—Peer支持兩個。NFC設備交互;Card Emulation能把攜帶NFC功能的設備模擬成SmartCard。這三種工作狀態又可歸結為被動模式和主動模式,在Reader/Writer和Card Emulation狀態下處于被動模式,在Peer—to—Peer狀態下處于主動模式。
在被動模式下,主設備負責啟動通信,同時通過RF線圈產生電磁感應,為從設備提供電能。在這種模式下傳輸速率可以選擇106 kbps、212 kbps或424 kbps,使用負載調制(load modulation)方式,將數據發送給從設備,從設備可以不含電源組件,采用相同的速率以負載調制方式將數據返回給主設備,整個通信過程如圖1所示。
此通信機制與基于ISO14443A、MIFARE和FeliCa的非接觸式智能卡兼容,其主要區別在于RF層信號調制解調的方法、傳輸速率及編碼方式。因此,NFC發起設備在被動模式下,可以用相同的連接和初始化過程檢測非接觸式智能卡或NFC目標設備,并與之建立聯系。
主動模式下,設備之間進行通信時,發起設備和目標設備都必須產生自己的射頻場來進行通信。此種模式下NFC采用雙向識別和鏈接,通信各方不存在固定的主從關系,通信可以由任意一個NFC設備發起。這是對等網絡通信的標準模式,可以獲得非常快速的響應。其通信流程如圖2所示。
此外,快捷輕型的NFC協議還可以引導兩臺設備之間的藍牙配對過程。與其他無線通信技術相比,NFC是一種近距離私密通信方式,提供各種設備間輕松、安全、快速而自動的通信。對RFID來說,其具有距離近、帶寬高、功耗低等特點;比紅外更快、更穩定而且簡單;與藍牙相比,NFC通信距離近,適合交換重要數據。
2 硬件設計
NFC模塊主要由NFC(控制器,可與Device Host或Secure Element安全單元交互)、Antenna(天線)和Contactless Front-End(非接觸前段,負責射頻信號的調制解調工作)三部分組成。本設計采用BCM20793芯片,該芯片支持212或424 kbps的數據傳輸速率,是專為低功耗、低價格的設備設計的。該模塊提供PCI、I2C總線、UART串行接口,安全單元可以連接SD卡、SIM卡、SAM卡或是其他芯片,兼容多種通信標準。該芯片還支持低功耗模式、正常工作模式、輪詢模式等多種工作模式。
主控制器采用S3C6410芯片,該芯片高性能、低功耗、高性價比,可以運行Android系統。BCM20793與S3C6410采用I2C總線的連接方式。TX1和TX2引腳接RC匹配電路,RC匹配電路的P_JS_IT_18和天線相連接。NFC芯片由1.8 V電壓供電,其與主控制器有6根引腳相連,分別是NFC_I2C_SD數據線、NFC_I2C_SCL時鐘線、NFC_I2C_REQ中斷、 NFC_REQ_PU使能、HOST_WAKE喚醒,NFC_CLK_REQ時鐘使能,I2C物理通信地址是0x77,時鐘信號由19.2 MHz外接晶振提供、NFC電路原理圖如圖3所示。
3 NFC驅動分析
3. 1 設備樹分析
本設計內核采用了Linux 3.4版本,與以往內核版本不同的是,內核3.4版本采用設備樹來對驅動設備進行統一管理,以方便設備的管理。NFC采用I2C總線的連接方式與CPU相連接,驅動只負責數據的發送接收,上層負責數據的解析工作。
下面是BCM2079x的設備樹節點配置信息,包括:I2C總線的通信地址為0x77,中斷為34號,GPIO34為中斷引腳,GPIO65為使能引腳,GPIO20為喚醒引腳。其中最為關鍵的是compatible=“broadcom,bcm2079x_i2c”鍵值對,在加載驅動程序時,首先會匹配該字段,如果相等則調用probe函數進行相關的初始化工作。
以下為I2C總線配置信息,GPIO31作為I2C總線的時鐘信號線,GPIO32作為I2C總線的數據信號線,I2C總線的時鐘頻率為19.2MHz。
驅動程序中的bcm2079x_matcn_table結構體負責和設備樹進行匹配,在系統初始化階段,就會匹配設備樹里的.compatible屬性是否在驅動中有相同的名字,本驅動中是broadcom,bcm2079x_i2c,若匹配成功就會調用驅動程序的probe函數進行初始化工作。
在驅動程序中,bcm2079x_parse_dt負責解析設備樹的代碼,以下為設備樹解析關鍵代碼,分別獲取中斷、使能、喚醒引腳。
3.2 驅動初始化分析
內核加載驅動模塊的時候,系統會調用bcm2079x_dev_init()函數,該函數內部嵌套了i2c_add_driver(),用來完成 bcm2079x_driver結構體的注冊,系統就會自動探測驅動設備,通過比較設備樹中是否有 compatible=“broadcom,bcm2079x_i2c”鍵值對來判斷設備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則會注冊I2C設備相關信息,創建i2c- client,執行probe函數,在probe函數里去解析設備樹里面配置的引腳,初始化中斷、分配內存空間以及初始化互斥鎖、等待隊列等,并向系統將驅動注冊為misc驅動,然后向系統注冊中斷。流程圖如圖4所示。
3.3 驅動運行機制
當用戶空間調用open打開/dev/bcm2079x設備節點時,通過ioctl機制調用驅動程序的ioctl,實現設備的使能與喚醒;然后調用Poll函數實現周期性的檢測,以降低設備的功耗,當有設備或卡片接近NFC設備時,NFC就會產生中斷,從而喚醒設備,用戶空間就可以通過調用read函數實現I2C數據的讀取。運行機制如圖5所示。
4 測試結果
NFC設備平時處于休眠狀態,設備也會發出探測脈沖,此時處于低功耗狀態,當有卡片或NFC設備接近NFC設備時,就會產生中斷喚醒設備,NFC設備就會連續地發出探測脈沖,此時NFC工作在正常工作模式。
圖6是用頻譜分析儀觀測到的探測脈沖信號,載波頻率為13.559 375 000 MHz,占用帶寬OBW為2.259615 385 kHz,滿足CE和FCC認證中針對NFC頻段的射頻測試要求的13 553~13 567 MHz的調制帶寬限值。
當將Tag1小卡貼近NFC天線時,可以讀出卡內的二進制信息,圖7為卡內信息。
用設備分別測試Tag1、Tag2、Tag3、Tag4,其可識別距離最遠為49 mm、45 mm、29 mm、21 mm,識別成功率在96%以上,測量結果如表1所列。
以上測試表明,NFC模塊可以識別多種類型的卡片,可識別距離最大為49 mm,滿足NFC設計要求。該模塊穩定、可靠、識別率高,可集成到移動支付、票務、門禁、防偽等不同系統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