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基礎復習(6)文件I/O操作
不帶緩存的文件I/O 操作,主要用到5 個函數:open、read、write、lseek和close。這里的不帶緩存是指每一個函數都只調用系統中的一個函數(不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這些函數雖然不是ANSI C的組成部分,但是是POSIX 的組成部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0/305800.htmopen函數語法要點
|-- #i nclude // 提供類型pid_t的定義
所需頭文件----|-- #i nclude
|-- #i nclude
函數原型 int open(const char *pathname,flags,int perms)
pathname 被打開的文件名(可包括路徑名)
O_RDONLY:只讀方式打開文件
O_WRONLY:可寫方式打開文件
O_RDWR:讀寫方式打開文件
O_CREAT:如果該文件不存在,就創建一個新的文件,并用第三個參數為其設置權限
O_EXCL:如果使用O_CREAT時文件存在,則可返回錯誤消息。這一
函數傳入值 參數可測試文件是否存在
O_NOCTTY:使用本參數時,如文件為終端
終端不可用open()系統調用的那個進程的控制終端
O_TRUNC:如文件已經存在,并且以只讀或只寫成功打開,那么會先
全部刪除文件中原有數據
O+APPEND:以添加方式打開文件,在打開文件的同時,文件指針指
向文件的末尾
perms 被打開文件的存取權限,為8進制表示法
函數返回值 成功:返回文件描述符
失敗:-1
補述:文件描述符
對于Linux 而言,所有對設備和文件的操作都使用文件描述符來進行的。文件描述符
是一個非負的整數,它是一個索引值,并指向內核中每個進程打開文件的記錄表。當打開一
個現存文件或創建一個新文件時,內核就向進程返回一個文件描述符;當需要讀寫文件時,
也需要把文件描述符作為參數傳遞給相應的函數。
通常,一個進程啟動時,都會打開3 個文件:標準輸入、標準輸出和標準出錯處理。這
3 個文件分別對應文件描述符為0、1 和2(也就是宏替換STDIN_FILENO、STDOUT_FILENO
和STDERR_FILENO)。
基于文件描述符的I/O 操作雖然不能移植到類Linux 以外的系統上去(如Windows),但它
往往是實現某些I/O操作的惟一途徑,如Linux中低級文件操作函數、多路I/O、TCP/IP套接字
編程接口等。同時,它們也很好地兼容POSIX標準,因此,可以很方便地移植到任何POSIX平
臺上。基于文件描述符的I/O操作是Linux中最常用的操作之一。
read函數語法要點
所需頭文件 #i nclude
函數原型 ssize_t read(int fd,void *buf,size_t count)
fd:文件描述符
函數傳入值 buf:指定存儲器讀出數據的緩函數傳入值 沖區
count:指定讀出的字節數
成功:讀到的字節數
函數返回值 0:已到達文件尾
-1:出錯
write函數語法要點
所需頭文件 #i nclude
函數原型 ssize_t write(int fd,void *buf,size_t count)
fd:文件描述符
函數傳入值 buf:指定存儲器寫入數據的緩函數傳入值 沖區
count:指定讀出的字節數
函數返回值 成功:已寫的字節數
-1:出錯
lseek函數語法要點
所需頭文件 #i nclude
#i nclude
函數原型 off_t lseek(int fd,off_t offset,int whence)
fd:文件描述符
函數傳入值 offset:偏移量,每一讀寫操作所需要移動的距離
單位是字節的數量,可正可負(向前移,向后移)
whence: SEEK_SET:當前位置為文件的開頭,新位置為偏移量的大小
當前位置 SEEK_CUR:當前位置為文件指針的位置,新位置為當前位置加上偏移
的基點 SEEK_END:當前位置為文件的結尾,新位置為文件的大小加上偏移
函數返回值 成功:文件的當前位移
-1:出錯
/*打開,關閉,讀寫文件.c*/
#i nclude unistd.h>
#i nclude sys/types.h>
#i nclude sys/stat.h>
#i nclude fcntl.h>
#i nclude stdlib.h>
#i 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
int fd; //文件描述符
int i,size,len;
char *buf=Writing to this file!;
char buf_r[10];
len = strlen(buf);
/*調用open函數,以可讀寫的方式打開,注意選項可以用“|”符號連接*/
if((fd = open(/tmp/hello.c, O_CREAT | O_TRUNC | O_WRONLY , 0600 ))0){
perror(open:);
exit(1);
}
else{
printf(Open file: hello.c %dn,fd);
}
/*調用write函數,將buf中的內容寫入到打開的文件中*/
if((size = write( fd, buf, len)) 0){
perror(write:);
exit(1);
}
else
printf(Write:%sn,buf);
/*調用lsseek函數將文件指針移到文件起始,并讀出文件中的10個字節*/
lseek( fd, 0, SEEK_SET );
if((size = read( fd, buf_r, 10))0){
perror(read:);
exit(1);
}
else
printf(read form file:%sn,buf_r);
if( close(fd) 0 ){
perror(close:);
exit(1);
}
else
printf(Close hello.cn);
exit(0);
}
當多個用戶共同使用、操作一個文件的情況,這時,Linux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給文件上鎖,來避免共享的資源產生競爭的狀態。
文件鎖包括建議性鎖和強制性鎖。建議性鎖要求每個上鎖文件的進程都要檢查是否有鎖存在,并且尊重已有的鎖。在一般情況下,內核和系統都不使用建議性鎖。強制性鎖是由內核執行的鎖,當一個文件被上鎖進行寫入操作的時候,內核將阻止其他任何文件對其進行讀寫操作。采用強制性鎖對性能的影響很大,每次讀寫操作都必須檢查是否有鎖存在。在Linux 中,實現文件上鎖的函數有lock和fcntl,其中flock用于對文件施加建議性鎖,而fcntl不僅可以施加建議性鎖,還可以施加強制鎖。同時,fcntl還能對文件的某一記錄進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