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GE可再生能源工廠 數字化帶來巨大效益提升
以跨國公司和中國優秀企業為主的先進制造業已布局數字工廠的建設,企業主管告訴記者:“我們也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進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9/310658.htm記者走入通用電氣(GE)公司可再生能源水電事業部(天津)工廠位于天津保稅區空港經濟區大門時,廠房和門口的各類標識已看不到阿爾斯通的痕跡——此前這里是阿爾斯通水電設備(中國)有限公司的生產基地。2015年11月,GE完成對阿爾斯通的收購,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電氣公司,位于天津空港開發區的這家工廠也隨阿爾斯通嫁入GE并更名。
巧合的是,這家工廠對面是GE醫療天津工廠。GE中國區總裁段小纓告訴記者,全球每四臺新出貨的核磁共振設備,就有兩臺來自這里。
不僅如此,兩家工廠都在推進先進的數字工廠建設,高級工程師邱元元告訴記者,“這些數字化的應用為我們帶來的效益超過20%。”
實際上,中國企業也在數字智能化應用上銜枚疾行。在遠離天津空港經濟開發區50公里外的武清經濟開發區,忠旺剛剛建成投產不久的一條鋁材壓延產線正在試運行。天津忠旺常務副總經理李慶江告訴記者,所用設備自動化控制系統智能化程度之高為世界前列。

“傳統”水電機組制造商的“再造”
自去年底京津冀協同發展方案及國家“中國制造2025”方案出臺后,天津立足于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制定出《天津市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實施方案(2015-2020年)》。
依據這一方案,天津確定了十個待建設的高端產業,分別是:航空裝備、航天裝備、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高性能服務器及云計算、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特高壓輸變電裝備、大型工程機械、軌道交通、高檔數控機床和自動變速器。
從中國工業的啟蒙——洋務運動開始,天津憑借其臨海便利,成為中國北方重要制造業基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量外資進入中國,同時帶動民間資本的活躍,天津制造業開始進入了高速增長。
彼時進入中國的法國阿爾斯通水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95年進入天津后,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一水電大國的同時,占據中國20%水電機組制造的市場份額。
之后,阿爾斯通投資逾1億歐元重新擴建工廠,2013年底投入運行,同年向中國向家壩水電站提供了四臺800MW的水電機組,成為當時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水輪發電機組。
在記者走入這家工廠的大門時,其廠房和門口的各類標識已統一更換為GE的LOGO,并更名為“GE可再生能源水電事業部(天津)”。
工廠總經理法比奧·諾賽介紹,該工廠目前與中國簽署了總裝機容量達53GW的水輪發電機組合同,其中約60個項目,共計42GW已經投入商業運行。“同時我們的訂單也來自世界各地,是唯一向加拿大和瑞士等要求極為苛刻的市場出口設備的中國制造商。”他說。
而這家深耕中國20余年的“傳統”水電機組制造商,正在通過工業互聯網和新的數據技術成為世界水電機組制造的龍頭。

在改良后的數字化生產流程中,通過3D建模模擬機組,并且用大量的數字計算和3D檢測判斷工藝設計的缺點,同時在電腦中進行改良。
“過去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法比奧·諾賽告訴記者:“在我們大力推進數字化之后,這樣的生產流程已經操作了接近一年,也為我們提升了20%以上的效益。”
生產現場線的參觀中,記者還看到目前第一個即將應用在大型水電設備上的全自動焊接機器,使用機器人焊接無疑將會大大提升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