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美的先后牽手華為 下一個會是長虹嗎?
智能化既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社會工程,這個工程龐大而復雜,需要全社會、多企業參與,而且需要相關企業付出巨大時間成本,意味著相關企業在短時間內很難收獲來自硬件之外的營收及利潤貢獻。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8/295061.htm截止目前,家電企業營收與盈利絕大部分仍然來自硬件,基于服務、內容、廣告等軟件實現的營收與凈利仍然非常低,預計未來3年之內不會超過10%。事實上,即使強大如蘋果這樣的科技型公司,其軟件實現的營收只占全部營收的11%,營收與利潤貢獻仍然靠硬件。
這也是為什么今年以來主流彩電企業高層紛紛發聲,譴責“買內容送硬件是騙局是坑爹”的原因,創維高層即明確表示堅持硬件賺錢的方向不會改變。
長虹走的是一條比較難走的路上,對長虹決策層、管理層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意志力考驗,換言之,長虹有可能在未來三至五年內,不得不承受營收及利潤難以實現大幅提升的壓力。若此,長虹還能“面壁十年圖破壁”地堅守下去嗎?
怎么辦?兩條腿走路,在堅守智能化戰略的同時,好好在硬件制造上下功夫,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用美的的話說即“精品”,用小米的話說即“爆款”。
目前,營收與盈利表現較好的家電企業如美的、格力、海爾、創維、海信等,均是以硬件盈利為導向的企業。以美的為例,2016年以來,相繼收購東芝白電業務、庫卡機器人業務、意大利商用空調企業Clivet,均是圍繞硬件制造進行外圍布局。
還有一點必須留意,消費者對智能化的態度在悄悄發生變化。比如,人們已經開始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智能化就是為了讓機器替代人做更多的事情嗎?生活的樂趣在于過程,如果生活的過程都省略了,這樣的生活有意思嗎?事實上,人們對智能化還有深層次的憂慮,擔心產品智能化程度越高,個人行為被機器記錄得越多,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可能性就越大。假如智能生活真像媒體描述的那樣,你可以閉目想一想:你在家的一舉一動都被一雙雙“眼睛”(傳感器)盯著,你的任何行為都被機器記錄下來,是不是覺得挺可怕的?千萬別說這是杞人憂天,剛剛被樂視以20億美元收購的美國彩電品牌vizio,目前正在遭遇這方面的麻煩,20多個起訴者狀告vizio用內置軟件搜集其觀看習慣并把信息賣給第三方侵犯了其個人隱私。
所以筆者有一個觀點:人們需要的不是高度智能化的生活,人們需要的是基于隱私保護基礎之上的有限度的智能化生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