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拋出橄欖枝 外資電池企業能否接住?
6月20日,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發布了《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以下簡稱《規范條件》)(第四批)企業目錄,三星、LG化學等動力鋰電池外資巨頭依舊無緣進入電池企業目錄。但這些企業并沒有因此而減小在華投資力度。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6/293319.htm青海論壇爭先表白
在近日舉辦的青海西寧“鋰產業-新生態”國際高峰論壇上,松下和三星SDI分別表態,希望加入到中國電池標準化的工作當中,其想要進入電池目錄的期望和決心可見一斑。
松下株式會社AIS社首席技術官生駒宗久在全體會議上表示,中國動力電池市場是松下高度關注的市場,松下將繼續投入努力,加強生產、投資和研究,并希望加入到中國電池標準化的工作當中,進一步為中國的綠色汽車產業發展做出貢獻。松下株式會社PRDCC總監趙桂志也在圓桌會議上表示,希望在未來與鋰電池產業鏈的上游、下游各個環節加強更多的合作。
與此同時,三星SDI株式會社副社長鄭世雄也在論壇上表示,三星SDI希望能夠進一步加大產能,滿足中國電池市場的需求,并且能夠開發出更加先進的產品和技術,服務于中國的電池市場和產業。據了解,三星SDI在中國有三家合資企業,分別在西安、長春和天津。三星SDI在中國動力電池市場剛剛興起之時就開始深度布局,而如今屢次未入電池目錄,在不甘心的同時,勢必會繼續加大投資力度,為占領中國市場蓄勢。
細走流程才是捷徑
媒體認為,與其積極表白,不如細走電池目錄申請流程。雖然外資企業在申請流程上可能會更加嚴格一些,但受市場需求的影響,外資電池企業進入電池目錄是必然趨勢。
對此,北京理工大學電動汽車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孫逢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外資電池企業的實力確實很強,從技術角度上講,不否認他們的研究、開發、生產能力,也不否認他們的產品質量;但是從國家政策規范上來講,內外一致、一視同仁意味著國內電池廠商要走的申請流程,國外企業也要進行,這些流程不會因其國際品牌影響力而被省略。申請進入電池目錄,對這些外資企業來講,并不存在實際的困難,如果按流程走,進入電池目錄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政府拋出橄欖枝 外資企業能否接住?
雖然三星SDI、LG等外資企業在國內都有合資企業,但中方股權占比通常只在50%以內,所以這些企業實際上還是外資控股企業。加之這些企業在中國并沒有設立真正的研發中心,電池、電芯技術依然牢牢地掌握在外企手中,他們與本土企業合資只是把中國作為一個加工基地,并且借此享受相關的優惠政策,這樣的企業享受國家的高額補貼顯然是任何政府都不愿意看到的。
其實在第四批電池目錄中,不乏中外合資的企業。據了解,進入目錄的微宏動力系統(湖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宏動力),在5月底從原有微宏公司100%占比的外企獨資,變成為微宏公司占比48.9%與湖州宏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占比51%的中外合資企業。同時,第四批目錄中,“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變更為“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德時代),顯然寧德時代也涉及到股權變更。
此次目錄在公告中給出部分企業股權變更的信息,也許是政府給以外資企業暗示,希望外資企業通過股權結構調整,或者待其真正將核心技術的研發中心設在本土,方才會打開進入目錄的缺口。
媒體認為,中國市場既不能拒絕這些實力強大的外資企業,也無法坐視他們毫無節制地爭搶國內電池市場份額。政府此時拋出橄欖枝,外資企業也表示會繼續下一批的申請,從行業健康發展的角度上來講,松下、LG和三星SDI等日韓企業很有可能入選第五批《規范條件》企業目錄,不過可能是在一定條件下的準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