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中國海外并購將后繼乏力
對中國的海外并購活動來說,有種種跡象表明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僅在今年頭3個月,跨境協議總價值就達到1010億美元,接近2015年全年1090億美元的水平。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4/290229.htm過去3個月備受矚目的交易包括:大連萬達(Dalian Wanda)以35億美元收購美國傳媒公司傳奇影業(Legendary Pictures);海爾(Haier)以54億美元收購通用電氣(GE)旗下的家電業務;最著名的是中國化工(ChemChina)以430億美元的創紀錄金額收購瑞士農業企業先正達(Syngenta)。
然而,所有這些海外商業活動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中國國內經濟面臨大量挑戰,GDP增速預計放緩至6.5%,內需下降和工業利潤縮減,更別提還有工業產能過剩。
盡管一季度并購數據搶眼,但中國海外并購前景可能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光明。中國企業投資者發現,僅僅“開最大數額的支票”不再管用了,因為他們的交易面臨外國企業和政府的嚴格審查。
我們認為,2016年將不會是大家意料中的創紀錄年,而且在中國成為國際舞臺上長期的并購玩家之前,中國的海外并購數據也可能出現下降,原因有下面幾點:
理由1:要求提高透明度的壓力上升
當安邦(Anbang)放棄以140億美元競購美國酒店集團喜達屋(Starwood)的時候,存在許多未解的問題,比如說,這家創立于2004年、迄今沒有上市的省級汽車保險公司最終真能獲得其宣稱的融資嗎?
盡管該公司的政治關系通常來說會有幫助——安邦董事長吳小暉是中國前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的外孫女婿——但它們現在似乎適得其反,因為華爾街似乎懷疑該公司受到黨和政府的影響。
安邦交易并非個例。隨著中國在國際并購舞臺上的角色日益上升,中國企業日益受到來自交易相關方的壓力,它們被要求提高在所有權架構、融資來源和企業治理方面的透明度。這不僅是說賣家要與出價最高的談判,而且還需要確保買家在收購后成為公司的好管家。盡職調查在這兩方面都有作用。
與此同時,歐盟正在認真考慮關于授予(或者不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以及敲定雙邊投資協定(BIT)的事情。盡管這些無疑會有助于提高透明度和完善規則,但越來越明顯的是,中國今年不太可能獲得市場經濟地位,而BIT還在談判當中。英國也在推行旨在加大透明度的規則。它剛剛推出一項新規,要求所有持有一項英國資產逾25%股份的企業必須將控制人登記在冊。
理由2:日益加劇的國家安全擔憂
除了海外投資銀行家和收購目標以外,外國政府也越來越對中國買家感到警惕。美國和歐洲的做法存在明顯差異——無論是歐盟還是歐盟成員國都沒有設立像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這樣的機構來監督外來投資。
在美國,情況截然不同:2016年3月,中國國有電信設備制造商中興(ZTE)被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列入制裁黑名單;在歐洲,飛利浦照明(Philips Lighting)最近迫于美國方面的壓力,放棄了與中國投資者的30億美元的交易。
各國政府、企業和公眾自然對他們不了解的事情感到擔憂。在收購國際企業的時候,投資目的越不清晰,中國企業面臨的審查和監管挑戰就越多。
理由3:債務壓力日益上升
就在安邦宣布放棄競購喜達屋的同一天,上海復星集團(Fosun)宣布,該公司將暫停尋求海外收購。
在過去兩年里,復星收購了涵蓋不同行業的近50家企業,包括法國度假村集團地中海俱樂部(Club Méditerranée)、希臘零售商Folli Follie、一系列知名保險公司(葡萄牙的Caixa Seguros和美國的Meadowbrook)以及房地產資產。據報道,復星的凈債務與股東權益比率在2014年底升至112%,去年末為91%。
復星的決定表明,中國企業不會獲得無限融資來幫助推進海外并購行動。與其他所有國家的企業一樣,一家中國企業在推進新投資計劃的同時所能吸收和整合的資產數量是有限的。屢次出現在新聞頭條的幾家公司可能需要效仿復星,在準備開展新交易前重新評估它們的長期全球并購戰略。
我們并非說來自中國的并購活動將不再大規模增加,而是說,由于如今僅憑開出最大額支票已不能保證成功簽署協議,中國公司將需要適應這一事實,因此中企海外并購活動可能出現調整。盡管投資資本當然會有所幫助,但高管們將需要能夠回答關于資金來源、公司所有人以及在現有業務結構下如何管理新收購業務的問題。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陸克(Philippe Le Corre)著有《China’s Offensive in Europe》一書,前沿策略集團(Frontier Strategy Group)的喬爾•巴卡勒(Joel Backaler)著有《中國走向西方》(China Goes West)一書。前者由布魯金斯出版社(Brookings Press)于2016年出版,后者由Palgrave MacMillan于2014年出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