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思想的變革不存在所謂工業4.0
數字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4/289452.htm
我們將采用了數字伺服、計算機采集、MES等的生產系統稱為“數字化系統”,簡單的理解為基于PC的技術即為數字化系統,個人對于數字化的理解并不完全是這樣的,因為,這里的計算機、數字采集是一個工具性的,而真正的數字化則是來自于“精益生產”,這是日本人在70-80年代所推行的生產管理體系,它將整個生產進行了流程化的細分,將消除浪費、降低成本與提高品質設定為其目標,采用了標準作業與作業標準等將整個生產進行了數字化,盡管沒有計算機信息系統,但是,通過相應的工具、表格、統計方法等可以對整個生產進行持續改善。
今天,傳統的報表、統計方法以計算機信息系統的簡便方式進行了處理,實現了計算機化,但是,其本源—即,如何對流程進行劃分、制定標準、推動改善、降低生產環節中不增值部分、如何最大的提高設備使用效率這些相關的參數、模型、分析方法,才是真正的數字化本源。
我們的企業未經這個過程,而將上馬了計算機信息系統ERP、MES當做數字化,這是舍本追末的做法,要想真正的實現智能制造,必須補“精益制造”的課程。
生命周期概念
安全是一個典型的全生命周期概念,安全技術包含了風險評估、系統規劃、安全程序設計、測試、認證、運行、拆除等多個環節,全生命周期的概念意味著并不是某個環節,而是整個生命周期里都要滿足的測試與認證,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不能存在一個產品比另一個產品更好這種傳統意義上的概念,而是整個系統包括各個環節:硬件、軟件、操作等通過了認證的,就是一個安全系統,并且這個安全系統并非是絕對的,而是滿足統計學上的極低概率。
由于提供了更為集成的系統,也使得系統的復雜性得以提高,這個時候,企業對于自動化系統的要求變得更為全局,要滿足整個生命周期的成本核算。
開放性
開放性要包含了更多的內涵在里面,而非簡單的闡述,在某種意義上,一些企業所宣稱的開放系統并非真正的開放系統。
一個開放的系統是多個維度的開放,而非僅僅宣稱的開放性:
①對于第三方系統的支持能力,對于自動化系統來說就是總線的接口支持能力,但是,這里存在著一個矛盾,企業更愿意使用封閉系統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客戶更喜歡開放系統來確保自己的選擇權。
②軟件的開放性-開放性表示可以為更多人所支持的,如PLCopen的Motion、XML、Logic、OPC UA等,這些為更多企業所支持的才能稱為開放。
③開放軟件的支持能力,對于MATLAB/Simulink、AutoCAD、PDF格式、Excel文件等軟件的支持能力也體現了開放性的重要一環,因為這些來自開放世界的軟件更易于為用戶接受,也更為廣泛的使用,學習、使用、維護成本都很低,因此,一個系統必須具備這樣的能力。
工業4.0將消費世界、商用產品領域的技術延伸到了自動化與工業生產系統,而另一方面,消費世界的應用將與工業世界互聯,產生大量的需求數據給CRM,延伸到MES的應用。
④開源技術:不同于IT世界,自動化相對封閉,很少有開源技術,一方面,跟系統的穩定可靠的需求有關,但是,在很多應用領域的程序,IT卻可以實現開源,如Google、Microsoft等領先的公司都將其軟件進行了開源,以讓更多的企業所使用進而開發其潛在的用戶,達到更為廣泛的產業推動。
在新的4.0時代,要想讓一個技術得以推動,必修借助于開源的力量才能更為廣泛的用戶,任何抓在手里謀取暴利的想法都將不合時宜,即使,我們今天仍然在這樣,但是,這種變革將悄然發生,溫水煮青蛙的意思是,當你意識到這個問題時候,也許會晚了。
⑤開放的合作心態:4.0時代,必然是一個合作的時代,傳統的競爭模式逐漸為跨界的合作、聯盟所代替,價值鏈必須得以延伸,而試圖去封閉就是回到過去,新的生態系統正在逐漸在各個領域形成,資本、產業、消費、研究得到了互聯,形成新的跨界商業機會,推動產業向前。
思維的轉變必須先行
思維的轉變才是真正的轉變,僅僅是形式的轉變不能稱為真正的創新,創新僅僅是Innovation,而革命是Revolution-沒有思想的變革,不存在所謂真正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很多時候,我們所討論的其實仍然是過去所未實現的問題,但,那不代表著真正的4.0所指的意義。
思維的轉變-不會落后于4.0也不會領先于4.0,我想說的是“任何時候,把握問題的本質,遠勝于是否4.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