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搶到了傳感器/物聯網的大紅包
近日,ADI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范建人在京與媒體朋友分享了2015年業績。2015年一些半導體公司業績不太好,因為受通信業務下滑的影響。但ADI業務卻增長了20%,達到了34億美元,而2014年為27億美元。盡管2015年ADI曾收購了RF微波元件廠商—Hittite,但它不是主要增長的因素。“直接原因是搭上了傳感器/物聯網浪潮,其中,醫療(尤其醫療可穿戴)、工業與移動設備是領跑,去年通訊業務沒增長。”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3/287511.htm去年是ADI發展的五十周年華誕。回首五十年來ADI的三波驅動力:最早是機器(B2B),之后是人(B2C),物(C2C),如圖1。現在技術不是挑戰,如何產品化和提供應用案例(case)是難點。因此在2016年CES上,ADI展示了部分新技術,例如分子頻譜識別材料,可識別假藥、三聚氰胺牛奶、地溝油等。
圍繞當今的物(C2C),ADI亞太區微機電產品市場和應用經理趙延輝介紹了物聯網時代的MEMS傳感器。小米手環去年出貨1千萬,里面采用了ADI的加速度計。盡管ADI傳感器比競爭對手貴一些,但具有功耗低、精度高、體積小的優勢。預測未來,可穿戴產品用傳感器將呈爆發性增長(圖2)。因為可穿戴產品中的傳感器會用得越來越多,例如跆拳道服可有24顆傳感器,教練不用看選手打拳,只需通過傳感器即可知道哪些地方被打中了。拳擊頭盔上的傳感器可感知受力大小,LV包可加上防盜裝置,水表、電表加上傳感器可知道誰動過。
新的應用更是期待爆發,這也為傳感器提出了挑戰。例如,已有客戶在信用卡中嵌入傳感器,這要求體積更小。奶牛佩戴傳感器后,可知哪頭生病了,但上千頭奶牛不能更換電池,因此需要超低功耗。智能工廠需要傳感器的集成度更高。
ADI工業部門的市場經理張鵬介紹了工業物聯網的趨勢。國家電網計劃每根電纜接傳感器,工業手臂/機器人也需要減少線纜,可見工業無線網是趨勢。相比民用,工業無線可靠性要求更高。ADI提供了WSN(無線傳感網)平臺,有眾多接口,可以接co2傳感等應用;支持多種工業協議。另外,基于視頻的處理方面,樓宇與商場的數字看板是熱門,ADI也有解決方案,可以進行人流數量分析,包括性別、年齡段識別等。這也催生商業模式的變革,過去ADI只賣芯片,現在正探索把整個方案按照系統集成的要求優化,把所有的軟硬件都做完,并按照客戶的需求定制。
工業和監控領域的3D圖像識別也是熱門。3D解決了平面視覺的誤觸發問題,在今年二季度,ADI將發布新版3D解決方案,可用于機器人、物流或者SMT自動生產廠線,把元器件或者某個包裹,從某個特定的位置探測到,它才能通過機械手臂拿下來,這其中包含了距離信息。在某些特定領域,機器人手臂會有一些特定手勢的識別等。
本文來源于中國科技期刊《電子產品世界》2016年第2期第81頁,歡迎您寫論文時引用,并注明出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