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國封鎖15年:回看“中國晶”誕生始末
1974年,在盧嘉錫院士的帶領下,物構所冒著風險在福州召開了全國晶體生長學術會議。在會上,參會者們提出這么一個思想:“現在世界上所有的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都是國外發現的,我們總是跟著國外走,這樣是不行的,我們一定要有自己晶體。一定要有自己的創新。但當時所有晶體材料都是像貝爾實驗室那樣的國際頂尖的科研單位搞出來的,我們行嗎?”大家都有些信心不足。當時盧嘉錫教授說了一句話“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會后,物構所上下一心,決心要做就做自己的晶體材料。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2/287074.htm1977年陳創天正式被盧嘉錫所長任命為非線性光學材料探索組組長,開始了系統的探索。1979年他們發現低溫相偏硼酸鋇,也就是β—BaB2O4(簡稱BBO),可能是一個新的非線性光學晶體。在此基礎上,又經過3年的努力,終于確定BBO晶體是一個很有應用前景的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
1986年5月,在舊金山召開的激光電光會議上,陳創天代表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學應用物理系作了有關BBO晶體非線性光學性能的報告,引起了轟動,一百多人參加的會議,卻有四五十人來詢問情況。這次會議后,BBO晶體正式被國際學術界認可為一個優秀的非線性光學晶體。兩年后陳創天又報告發現了LBO(LiB3O5)晶體。由于BBO、LBO晶體是首先由中國科學家發現的,而且性能優異,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因此國際上被譽為“中國牌晶體”。
1986年BBO晶體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LBO晶體獲1990年中科院發明一等獎,1991年國家發明一等獎。BBO、LBO晶體還分別于1987、1989年獲美國光電子產業界頒發的十大光電子產品獎。陳創天也先后獲得1987年第三世界科學院化學獎和1990年Laser Focus World《激光集錦》雜志頒發的工業技術成就獎。目前,這兩種晶體作為激光頻率轉換晶體材料已經在激光高科技產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是目前具有工業應用價值的三個非線性光學晶體中的兩個。
90年代后,陳創天開始進行產業化。BBO發表于1984年,但1985年我國才有了專利法。LBO是有專利的,也是我國第一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非線性光學晶體。福建的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做起了國內第一家晶體公司。
為了改善全國晶體材料研究布局,1999年北京人工晶體研究與發展中心成立,隸屬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陳創天擔任北京人工晶體研究發展中心主任。
在BBO、LBO晶體產業化后,陳創天和他的研究團隊并沒有停止研究的步伐,他們針對這兩種晶體不能實現深紫外(指波長短于200nm)倍頻光輸出的缺點,運用分子工程學方法,進一步發現了KBe2BO3F2(KBBF)晶體。此晶體的發現彌補了BBO和LBO兩種晶體不能實現深紫外倍頻光輸出的缺點,從而使得非線性光學晶體推向了深紫外波段。然而,KBBF晶體具有嚴重的層狀習性,晶體在Z方向不易長厚。從2001年開始,陳創天研究組和山東大學晶體所蔣民華院士研究組合作,在KBBF單晶生長技術上獲得突破,隨后陳創天研究組進一步同中科院物理所許祖彥院士研究組合作,首次提出KBBF棱鏡耦合技術,并制作成功光接觸KBBF-CaF2棱鏡耦合倍頻器件,從而克服了KBBF晶體沿Z方向不易長厚的缺點。此項專利技術已獲得中、美、日三國專利權。
在此基礎上,陳創天帶領研究組又與東京大學物性所Watanabe 教授領導的研究組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Nd:YVO4激光的六倍頻諧波光輸出,初步滿足了科學家為建造一臺超高分辨率光電子能譜儀所需要的激光光源。
隨后,他們進一步利用日方的光電子發射接收技術和瑞典Scienta公司半球光電子能譜分析儀,成功地建造了分辨率達到國際最高的能譜儀。
2006年底,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理化所合作,使用KBBF棱鏡耦合器件,進一步研制成功超高分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儀,能同時高精度的測量電子在固體中的能量和動量,這進一步增強了激光超高分辨率光電子能譜儀對研究高溫超導體和其他固體中電子奇異特性的功能。這一重大科研成果引起了世界同行的高度關注。美國幾家重要研究實驗室和大學,例如IBM公司、斯坦福大學,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等都已向中科院來函,要求提供KBBF棱鏡耦合器件。
近期,陳創天院士與東京大學物性所繼續合作,使用直接倍頻方法,獲得了狹帶寬穩定的W級193nm平均功率輸出。這些實驗結果的取得,將對未來激光能譜儀的發展、光刻技術、激光精密加工、生物基因工程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在無機非線性光學晶體領域繼續保持國際領先水平的重要保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