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團隊開發創新白光LED技術
目前要制作白光LED,若不是采用白色磷光體(phosphor)材料涂布包覆于單色LED之外,就是將紅光、綠光與藍光LED混合在一起;臺灣大學(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NTU)的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技術,能從單一分層柱狀(tiered-column) LED產生單一像素(pix)的白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2/286933.htm上述技術是由臺灣大學光電工程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教授楊志忠所率領的團隊正在進行的研究;其基本概念是將量子阱(quantum wells)嵌入在同一基板上生長、排列非常緊密的氮化鎵(GaN)與氮化銦鎵(InGaN)奈米柱(nano-rods)。楊志忠指出,那些LED陣列是以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MOCVD)脈沖生長方法制作,能達到比采用傳統制程技術更佳的發光性能。
“我們能生長出不同截面尺寸的多節(multi-section)奈米柱,相較于單節奈米柱能展現更寬廣的發射頻譜;”楊志忠在接受EE Times美國版編輯獨家專訪時表示:“我們開發這種多節奈米柱LED的目標,是能發射出免磷光體的白光。”

掃描電子顯微鏡的影像顯示,單一直徑的柱狀像素會發射單一色光(左),不過若將其頂部窄化(右),同一像素就會發出兩種不同的色光;而透過添加第三個更窄的層,就可能發出第三種色光,也就是讓單一像素發射出紅、綠、藍(RGB)三色混合出的白光
楊志忠表示,這種側壁發光(sidewall emission)可能更有效率,因為會有更大的表面區域;透過垂直擴展不同直徑的金字塔,甚至在每個奈米柱內能發出更多光。結合適當平衡的紅綠藍(RGB)光源,這種方法應該也能產生各種冷暖色調的白光。

利用反向摻雜的氮化鎵以及夾在中間的量子阱,臺灣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氮化鎵LED的運作原理
“我們也能利用氧化鋅鎵(gallium zinc oxide,GaZnO)代替氧化錫銦(IoT)做為透明互連,具有非常高的導電性;”楊志忠表示,他的研究團隊也正在研發以表面電漿強化發光,提升效率并避免衰減效應(droop effect);還有藉由增加頻寬的調變催生可見光高速通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