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電網特征日趨明朗 輸電方式呈現多樣化
記者日前從國家電網公司獲悉,2012年以來,我國特高壓項目不斷取得進展,淮南—南京—上海、浙北—福州特高壓交流工程取得“路條”;張北—武漢—南昌、靖邊—濰坊、隴彬—連云港交流,寧東—浙江、錫盟—江蘇直流等“十二五”特高壓工程可研全面啟動;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建設全面展開;哈密南—鄭州、溪洛渡—浙西特高壓直流工程開建;錦屏—蘇南特高壓直流工程投運……尤其是多回特高壓直流工程的推進,對加快建設“三華”同步電網、盡快形成堅強受端電網提出了迫切要求,要求特高壓交流工程提速的呼聲也隨之漸長。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0831.htm交直流需協調發展
據了解,特高壓直流工程采取點對點的形式,對電網運行的干擾較小,得到了包括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在內的各界支持,相關線路更容易拿到路條。相比之下,特高壓交流項目由于技術難度高、投資大、改變現有電網格局等原因存在爭議,政府對項目的論證和批復都更為謹慎。
因此,相比特高壓直流工程而言,特高壓交流工程進展較慢。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交流特高壓1條,即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開展核準前期工作的3條,錫盟—南京、淮南—南京—上海、浙北—福州等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在建1條,皖電東送1000千伏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
那么,特高壓直流和交流項目各有什么特點呢?國網能源研究院院長張運洲日前向記者介紹:“交流具有網絡功能,可以靈活的匯集、輸送和分配電力,是電網構建和安全運行的基礎;直流主要是輸電功能,在大容量、超遠距離輸電方面具有經濟優勢。大規模直流接入受端需要依托堅強的交流電網才能保障安全可靠運行。”
“特高壓交流線路和直流線路科學搭配,才能使電力運輸高效、經濟、穩定,二者應協調同步發展。”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經濟師白建華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由交流構筑成一個系統后,可以通過錯峰方式在需求端對負荷進行調劑,也可以在供應端使各省之間的能源優勢互補。”目前特高壓直流已實現跨區域連接,未來特高壓交流也應跨區域。
特高壓優勢日益顯現
事實證明,隨著我國特高壓技術的日漸成熟,經濟性、環保效益等日益顯現,其反對聲也日漸降低。以剛投運的四川錦屏—江蘇蘇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為例,該工程2012年6月13日低端直流調試送電以來,有力保證了汛期四川富余水電的及時順利外送,有效緩解了2012年江蘇和華東地區迎峰度夏期間的用電緊張局面。其中,蘇州電網自2003年以來,在2012年首次實現了“全網負荷全開放、全年至今未限電”的目標。
同時,隨著哈密南—鄭州、溪洛渡—浙西特高壓直流工程開建,以及錦屏—蘇南特高壓直流工程投運,帶動了我國電工裝備制造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進一步鞏固了我國在世界特高壓輸電領域的“創新”和“引領”地位,并意味著我國已具備大規模建設特高壓電網的條件,實現“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愿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