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發展史
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 GPS于60年代末開始研制,1973年系統方案正式誕生,1994年建成實用衛星導航系統,耗資120多億美元。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大部分組成。衛星星座由分布在6個軌道面上的24顆衛星組成,目前在軌衛星27顆。GPS由美國國防部控制,可提供軍民兩種服務。軍碼定位精度10米,僅供美軍及盟友使用;民碼定位精度20米左右,平時向全球開放,戰時能實施局部關閉。GPS在海灣戰爭中特別是科索沃戰爭中,對空中平臺導航、武器發射瞄準、精確制導、打擊目標定位等重要作戰環節都起到了難以替代的關鍵作用。 該系統是目前最成功的衛星導航系統,在實際應用和產業化上處于國際壟斷地位。GPS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產業。尤其是從2000年5月1日24點開始,美國宣布中止了SA政策,促使GPS產業進入一個更加高速增長的時期。“GPS應用只是受到人們想象力的限制”。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96778.htm70年代初,前蘇聯國防部也提出了全球導航星系統(GLONASS)的方案設想,1978年開始系統設計,1995年系統組網成功并投入運營,建設耗資40多億美元。系統星座由分布3個軌道面上的24顆衛星組成,俄軍方控制。GLONASS在系統組成、定位測速原理等方面類似于GPS,但在一些具體技術體制上也與其存在一定的差別。GLONASS可提供軍民兩種導航定位服務,民用精度50米左右,軍碼精度與GPS相當。GLONASS的民用市場應用程度遠不及GPS,但其軍碼系統已在其武器裝備中普遍使用。 由于俄羅斯近年來經濟不景氣,系統補網不及時,隨著星座中衛星壽命到期失效,到2002年8月只有5顆衛星在軌工作了。其中3顆(1組)為2000年10月發射,2顆為2001年12月發射。目前,從高技術戰爭需要出發,俄羅斯已下決心恢復和進一步發展該系統。俄政府于2001年8月20日通過了第587號“全球導航系統”聯邦專項規劃,明確了在2005年前恢復系統正常工作,并制訂了2010年前 GLONASS發展的詳細計劃。 歐洲GALILEO計劃,1992年2月提出,擬于2008年建成,計劃投資約28億美元,系統星座由分布在3個軌道面上的30顆衛星組成,是歐盟15個國家參與建設的民用商業系統。GALILEO系統提供3種類型服務,即:面向市場的免費服務,定位精度12-15米;商業服務,定位精度5-10米;公眾服務,定位精度4-6米。其中后兩種服務是受控和收費服務。歐盟尋求與俄和中國合作,希望分擔其部分經費,以其產品占領市場。 GALILEO系統空間段由30顆(其中3顆為在軌備份)均勻分布在高度23616公里、傾角56°的3個圓軌道面上的中圓軌道(MEO)衛星組成,星上裝有導航和搜救載荷。 地面段與GPS和GLONASS相比,增加了對系統差分、增強與完好性監測,使得GALILEO具有比上述兩個系統更高的定位精度、可用性和更好的連續性。因此,GALILEO可以滿足航空、道路交通管理等與人身安全緊密相關的應用要求。
“北斗一號”系統1985年提出,1994年1月批準立項研制建設。系統于2002年1月1日試運行。系統的建成,填補了我國衛星導航定位領域的空白,打破了美國、俄羅斯在這一領域的壟斷,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國家。該系統投資少、見效快,適合我國國情,特別是系統具有監控、指揮調度等特點。系統運行后,已經在部隊演習、發射921飛船、邊境勘察、海軍出訪等多項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廣大官兵好評。在民用領域,北斗一號用戶機在交通、鐵路、森林防火等領域進行了試驗,受到國家各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紛紛表示應用的愿望。 “北斗一號”系統是我國自行開發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控制的區域性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適合中國的國情,其特點是將定位導航與衛星通信集成一體,可為服務區域內用戶全天候、全天時地提供高精度、快速實時定位和雙向報文通信服務。除了快速定位和短報文通信功能外,它還具有精密授時功能。同時,北斗系統融合了我國自主的GPS衛星導航增強系統的信息,可發布GPS差分改正信息和GPS星座完好性檢測信息,提高GPS定位精度和位置信息的可靠性。隨著全球定位系統的不斷改進,硬、軟件的不斷完善,應用領域正在不斷地開拓,目前已遍及國民經濟各種部門,并開始逐步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也許在過去,我們很難感覺到GPS的重要性,因為從前的GPS多用于軍事上,主要用于陸、海、空導航,定點轟炸以及艦載導彈制導。該技術在海灣戰爭及近期反恐戰爭中發揮了巨大威力。海灣戰爭后,GPS的使用范圍逐漸增大,從軍用逐步走向了民用,并且在汽車領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于是,當我們第一次開車使用GPS時,對它就開始有了依賴。上圖為GPS導航儀的工作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