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技術與軍機維修體制發展
基地級維修是由后方固定設施所進行的維修,主要承擔航空裝備的大修,翻修和飛機較復雜的改裝,零備件制造等,可以是修理廠或生產廠,能提供修理所需要的生產設備、測試設備,并配有高水平的人員。三級維修的維修過程如圖2。

2.3 最新發展
通過海灣戰爭等實戰檢驗,美軍越來越感到三級維修存在著人力物力消耗大、維修周期長、費用高等缺點。例如,要保掙中級維修能力所需的測試設備,其運轉保障費每年要占到設備購置費的15%~30%。另外,由于機載設備可靠性的提高和BIT技術的應用,中級維修的作用已日趨減弱。為此,90年代初,美軍又開始對維修體制進行改革,以兩級維修逐步取代三級維修,但現在的兩級維修并不是簡單回歸,而是螺旋式進步。
所謂兩級維修,就是將外場不能修理的零部件直接送到空軍基地修理,而不經過飛行作戰部隊修理廠這一級,它要求部件快速傳送與修理。外場維修人員的工作就是將故障部件拆下,換上正常部件。這種維修體制主要有以下優點:
1)取消了中間級維修,減少了中間級保障設備、人員以及零備件的儲備等,從而節約了大量經費;
2)基地級維修供應線上故障維修所耗經費減少,使供應需求大大下降;
3)有限經費所能采購的備件可以保障更多的系統,可用性大大提高,這意味著擁有的設備更有效或擁有更多的設備;
4)縮短了維修周期,減少了部隊管理人員,縮短了后勤保障線。
3 測試技術與軍機維修體制的關系
測試技術在飛速發展,一并對軍機維修變革起到促進作用。而軍用飛機一直在探索最佳維修方式,并且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種維修輔助設備的出現,維修方式和維修體制也在不斷變化。
3.1 測試技術是維修體制變革的先決條件
維修體制的變革,必須建立在相關技術條件成熟的基礎上,其中測試技術就是很重要的一項,即依賴于測試設備的檢測能力。也就是說,飛機維修體制的變革建立在測試技術發展到可以支持新的維修體制的基礎之上。
航空發展的早期,技術裝備比較簡單,測試技術也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主要靠五官來感覺機件、系統的狀態和狀況是否正常,是否符合標準。后來逐漸發展了簡單的測試工具,如放大鏡、千分墊、直尺等,但仍不需要建立復雜的維修體制,采用使用單位維修的單級模式就足以完成任務。
四五十年代,機上設備和測試技術都有了很大發展,為擴大檢查內容和深度,出現了一定的測試設備、檢查儀等,這就迫切地需要一種新的維修體制來替代原來的單級維修模式,開始探索兩級維修,后來又逐漸嘗試了三級和四級維修。
80年代,地面故障檢測設備電子化,自動化日益發展,自動測試設備和嵌入式故障自檢系統得到應用。所有這些技術都為維修體制的固定提供了條件,形成了現在仍然適用的三級維修體制,但此時的測試主要是一些外部設備,或者較簡單的BIT,存在著高虛警率,故障診斷模糊等問題。
智能BIT和高性能ATE的研制成功,以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測試技術的日趨完善,使得原來的一線維修不再依賴地面檢測設備,形成了一般性故障利用機上自檢設備和一線檢測設備,可以完成故障件的隔離與換件,而對于復雜故障、大型系統故障則必須依賴更復雜的檢測設備,所以中繼級維修的必要性大大降低。另外,機載設備上設置了機內測試功能或設備,能自動進行故障的檢測、隔離、監控和報警;地面上也有自動測試設備,能縮短故障的查找和隔離時間。這些技術為兩級維修的實現提供了前提條件,美軍在F-16飛機發動機和航電系統、以及新機F-22上成功實施兩級維修,就證實了這一點。
3.2 維修體制變革促進測試技術的發展
維修體制變革要求有高水平的測試技術為基礎,所以必定會促進測試技術的發展。
例如,三級維修體制確定后,現役的測試設備存在模塊化、標準化和系列化水平較低等問題,為更好地進行維修,必須考慮減少維修費用,在不影響效能的前提下簡化工作內容。這就促使人們探索更加先進的技術,而事實也證明這期間測試技術,如ATE、BIT等得到了快速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