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測試測量 > 設計應用 > 基于ARM9和μC/OSII的多頻道數據采集系統設計

        基于ARM9和μC/OSII的多頻道數據采集系統設計

        作者: 時間:2011-07-26 來源:網絡 收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94823.htm

          3.3 針對外設的時間優化

          針對命令掃描和解析任務,將其設置為中斷方式,在檢測到有用戶命令輸入時發生中斷,在中斷里對用戶命令進行解析、分析、提取和處理。在中斷下半部分對命令進行廣播式發布,發布到各個采樣任務函數使其立即刷新執行。因為用戶工作方式改變,命令刷新頻率并不高而且任務量不大,所以完全可以利用中斷的快速處理來實現這種功能。

        圖4 顯示任務工作原理圖

          在處理完命令掃描和采樣任務之后,影響整個系統性能的就剩下上位機和下位機顯示部分了。顯示任務工作原理如圖4所示,利用μC/系統提供的消息隊列對顯示部分進行改善。分別建立兩個長度為16的消息隊列和內存塊鏈表,數據提交任務從空閑內存池中得到可用內存塊之后將本任務要顯示的數據存入該內存塊,此時該內存就變成了帶有數據的待顯示數據塊。而后將該內存塊的地址以消息的形式注冊在顯示消息隊列上。消息隊列的長度設置為16,雖然這里只有12個任務會發送消息給消息隊列,但在實時多任務程序中,各個任務的運行是隨機的,消息隊列在一段時間內得到的消息個數是個不定值,所以留出4個空位作為裕度。而且設置初始值為16的計數信號量來保護消息隊列,數據提交任務在提交數據之前先檢測該信號量,如該信號量有效就可以發送信號,如信號量無效則需等待,直到有可用信號位時方可將信號發出。在外部硬件操作端,由外部發送任務將消息隊列中的消息按照固定速率發送到外部信號線上。

          這樣設計,消息隊列就相當于一個緩沖區,使得所有提交任務都可以向這個緩沖區發送待顯示數據,有效地避免了多個任務爭用一個外圍設備而引起的死鎖、競爭冒險等問題。同時減少了任務數量,減少了任務切換的次數,充分利用了系統時間,提高了系統性能。

          3.4 關鍵區保護

          多任務設計中每個任務在任何時刻都可能被其他任務打斷,必須充分考慮代碼的安全性、可重入性、可靠性、饑餓、互鎖、死鎖等情況。[3]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任務間消息發送和傳遞時以及在數據采樣時對相應函數體進行關鍵區保護,在這些函數運行的時候禁止中斷和任務調度,以保證數據傳遞和數據采樣的絕對正確性和系統運行的絕對安全性。

          4 極限頻率測定及總結

          上位機超級終端接收到的極限頻率測試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極限頻率測量結果

          分別測試了高頻段、中頻段和低頻段的極限頻率,結果在CPU使用率80%~90%的情況下測定。該系統成功實現了智能化設計和優先級動態調度、系統參數動態設置等功能,達到了設計指標。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江堰市| 永福县| 双流县| 浠水县| 丹东市| 稻城县| 巴林右旗| 连城县| 隆回县| 陇川县| 车致| 阿荣旗| 抚顺市| 建昌县| 湟源县| 肃北| 宁南县| 水城县| 九江县| 故城县| 山西省| 青海省| 周口市| 青田县| 石景山区| 通江县| 北宁市| 普兰县| 乌拉特中旗| 赣州市| 林周县| 五常市| 宾阳县| 革吉县| 历史| 溧阳市| 青阳县| 竹山县| 囊谦县| 庆阳市| 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