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量旺盛國際巨頭壟斷 中國海纜潛行突圍
隨著全球網絡全IP化、寬帶多媒體業務驅動數據通信尤其是互聯網的爆發式發展,國際間通信對傳輸容量的要求不斷提升。同時,2006年12月底我國臺灣地區海域的大地震,2008年2月印度海纜斷裂僅70%互聯網正常,使得一些國際運營商開始加快國際海纜建設的步伐,希望利用多路由、大規模的國際海纜在滿足業務發展需求的同時,有效抵御自然災害對國際網絡安全的破壞。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92679.htm我國海纜企業通過技術的自主創新持續提升自身實力,并不斷開展海纜工程應用,拓展海外通信市場,隨著國家對海洋經濟的大力支持,給國內海纜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國內海纜企業應當把握機會,在海纜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沖破國際壟斷,成功走出去。
OFweek通信網訊,海纜作為當代國際通信的重要手段,承載了包括互聯網業務、語音業務、以及跨國公司專線業務等90%以上的國際通信業務,是國際信息化發展的主要載體。
隨著國際間交往不斷增加,國際間通信、金融結算、貿易等對于信息傳輸將會有越來越大的需求。在國際間通信領域雖然可以采用衛星通信,不過其成本過高,而且易受太陽風暴等天文現象的影響,遠沒有海纜通信安全、穩定、成本低廉。
需求量旺盛市場龐大
經歷了本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國際海纜建設渡過相對平靜的幾年。隨著國際通信業務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爆炸式發展,自2005年以來,國際海纜的建設再次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同時,2006年12月底臺灣地區海域的大地震,使得一些主要的國際運營商開始加快國際海纜建設的步伐,希望利用多路由、大規模的國際海纜在滿足業務發展需求的同時,有效抵御自然災害對國際網絡安全的破壞。
據TeleGeography全球帶寬研究服務報告數據,在2010至2011年,全球推出19個海纜系統,總計價值37億美元。另外,在2012和2013年立項的還有33個系統,項目總值55億美元。TeleGeography公司指出,這些海纜系統不僅僅是為了增加海纜系統的容量,還出于對路由選擇的多樣性,增加直連海纜以減少延遲,通過鋪設海纜贏得將來的戰略優勢,以及相對較高的海纜租賃利潤等目的的考慮。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遼闊的海域、漫長的海岸線以及眾多的島嶼。從目前的勘探結果可以看出,我國在淺海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油田和天然氣,在這些區域未來勢必會興建海上石油鉆井、天然氣礦井等。而這些海上鉆井與外界的通信不可能全部依靠著無線通信或者衛星通信來進行,無線無法承載海量的數據傳輸,衛星通信成本過高,行之有效的只能是海纜通信。
同時,緊鄰我國的東南亞各國,是一個海底光纜需求量極大的潛在市場,這些國家目前還不能生產海底光纜,不少本地區域性海纜工程往往從西歐引進,運輸費耗資巨大。作為東南亞近鄰,我們有能力參與競爭。
亨通光電副總經理尹紅兵表示,海洋通信是光通信領域的金字塔,目前海底光電纜建設的中心已經從歐美市場轉向亞非,帶來新的市場機遇。
中國通信業務的發展居全球前列,因此,對運營商來說,構建一個以中國大陸為中心的國際海纜網絡是中國運營商增強國際競爭力,拓展國際通信市場的必然選擇。
走海洋強國路
2012年9月16日,國務院印發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十一五”期間,我國海洋經濟年均增長13.5%,持續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增速。2010年,海洋生產總值近4萬億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多。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
海洋經濟的興起將逐步帶動海上發電、海洋油氣勘采、海洋軍事等領域的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海上用電量和信息需求量將不斷增大。但由于建設電站成本高、周期長,再加上燃料供應困難等因素,對中小型海島及油氣田平臺之間的供電、通信都需要通過大長度光電復合海底電纜來解決。從現階段來說,發展海洋電力及隔海通信,海底鋪設纜線是最經濟可行的辦法。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政治局就建設海洋強國研究進行第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擁有廣泛的海洋戰略利益。建設海洋強國必須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尤其要推進海洋經濟轉型過程中急需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
我國海纜企業通過技術的自主創新持續提升自身實力,并不斷開展海纜工程應用,拓展海外通信市場。隨著國家對海洋經濟的大力支持,給國內海纜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國內海纜企業應當把握機會,在海纜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沖破國際壟斷,成功走出去。
任重而道遠
我國線纜行業產能在2012年超越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線纜制造國,線纜及配套企業近萬家,然而漂亮的數據下面,是我國線纜行業技術含量普遍偏低,技術力量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事實。
“海洋工程線纜被視為光電線纜行業的金字塔。”江蘇亨通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副主任雷建設這樣評價海纜。他說,“無論是產品設計、生產設備、施工都具有極高的含金量,與之對應的是行業的高門檻。海底線纜單根制造長度很高,這要求設備需要連續工作半個月,甚至更久;此外,水密性要求高,抗8000米水壓;海底地形復雜、敷設難度大;工廠接頭制作技術難度大……所以,長期以來,海纜市場、技術一直被國外企業所壟斷。”
海纜市場是一個高度壟斷的市場,來自歐洲、美國、日本的企業占據了制高點,幾乎盡攬全部市場收益。其中,來自日本的電氣,美國的泰科,以及歐洲的阿爾卡特朗訊是全球海纜市場的強者。僅這三家企業就占據了全球80%的海纜市場。NEC幾乎壟斷了整個亞太地區的海纜業務,從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到我國臺灣都有其敷設的海纜,并且還獲得近萬公里環球海纜的太平洋段項目,而NEC還只是三家中市場份額最小的,占比15%。
要攬到“瓷器活”,必須要有“金剛鉆”。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大容量、長距離海底電纜、深海金屬鎧裝纜、動態海纜等都是目前海纜市場的熱門技術,國內能與外企抗爭的僅有亨通、中天科技、華為海洋網絡等屈指可數的海纜企業。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國內海纜領域教授級工程師陶新華認為,國內企業應主要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由于海底特殊的環境,海底光纜系統,特別是應用于國際傳輸領域的幾千到幾萬公里的長途傳輸的海纜系統的技術指標要求非常高:建設周期長,投資巨大;涉及設計、開發、生產、施工、以及維護等眾多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有專門的技術和設備。只有在這個領域取得突破,才不會受制于人,才能打破國際壟斷。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中國運營商及制造商實力的提升,未來國際海纜業必將有中國企業的立足之地,而中國也將在海洋強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鏈接
市場研究公司TeleGeography發布的2013版的全球海底光纜地圖顯示了正在使用的232條光纜,以及計劃鋪設和啟用的12條光纜的分布情況。其中,紐約、新澤西、埃及、英國康沃爾、新加坡、東京以及中國香港都是海底光纜樞紐。
根據TeleGeography公布的數據表明,過去的5年,全球海纜有效傳輸容量增長了3倍。這是繼十多年前互聯網成為主流后最迅猛的一次增長。
全球海纜傳輸容量增長主要來自亞太地區。此前歐美的海纜容量占據主導地位,如今只占全球傳輸容量的四分之一。不過增長的大部分帶寬并非是鋪設新海纜,而是升級原有的海纜容量。實際上,全球潛在的傳輸容量只有八分之一在使用,其余部分處于閑置狀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