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五花八門的就業門檻 雖冠冕堂皇實為就業歧視

        五花八門的就業門檻 雖冠冕堂皇實為就業歧視

        ——
        作者: 時間:2006-12-29 來源:新華網 收藏
        當前正值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高峰期,全國不少地方招聘會開得熱熱鬧鬧,但其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令人擔憂:有些單位,為求職者設置了諸如性別、年齡、相貌、學歷、戶籍、經驗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就業門檻。
          
        近日“反就業歧視研究課題組”公布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85.5%的人認為存在就業歧視,58%認為嚴重和比較嚴重。許多單位明確聲明不要女性,借口是女性要生孩子、不專心工作;一些單位招聘員工好似選美,完全不看是否有真才實學;在公務員招考中,相關單位屢屢提出“只限本地戶口”的條件。甚至血型不好、城市獨生子女等,都成了拒絕求職者的理由。個別企業“姓裴不吉利、姓賈有損公司信譽”等歧視性要求,已荒唐到極其可笑的地步。
          
        更值得憂慮的是,在供求比例失衡、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這一現象有普遍化、“正當化”、“合理化”的趨勢。因為用人單位處于優勢,把持著話語權,求職者面對就業歧視時很少有人訴諸法律。
          
        就業歧視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損害了求職者的權利和尊嚴,有的求職者因被歧視心靈受到傷害,導致了嚴重的后果。其次是破壞了社會公平,阻礙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勞動力市場的優化配置,成為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于就業平等,我國相關法律已有明確規定。如勞動法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視”“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權益保障法中也有類似的規定。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法律往往沒能得到很好的執行,導致就業歧視愈演愈烈。
          
        要消除就業歧視,需要加快立法,將有關法律中反就業歧視的宣示性條款變成更具操作性的規范。政府部門應盡快全面清理目前公務員招考中的各種顯性和隱形歧視條款,為全社會做出良好的示范;用人單位要摒棄特權思想,樹立人人平等的用人觀;政府部門應建立對用人單位的監督機制,督促其樹立法制觀念,依法辦事。解決就業歧視問題,建立健康平等的社會就業環境,需要政府、社會付出持久的努力。


        關鍵詞: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曲县| 偏关县| 昌图县| 崇文区| 河源市| 辉县市| 彭州市| 安康市| 清丰县| 江源县| 安西县| 蒙自县| 东阿县| 台南市| 绵竹市| 廊坊市| 武隆县| 河东区| 岑巩县| 黄冈市| 云林县| 通辽市| 新乡县| 当雄县| 宣化县| 扎鲁特旗| 河池市| 毕节市| 和静县| 阿克| 正镶白旗| 闻喜县| 南通市| 铁岭市| 三都| 德江县| 东山县| 太仆寺旗| 河津市| 岳阳市| 鄂尔多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