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熱中的冷思考
考研浪潮
全班同學大半報了名
莉莉是廈大中文系2003級的本科畢業生,早在今年暑假,她就留校準備考研。莉莉一向對文學很感興趣,將來想投身研究文學的學術之路,因而她考研的目標非常明確。幸運的是,由于平時成績優秀,莉莉成為班上15%保研人員的一名。
莉莉告訴記者,除了保研生外,他們班上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選擇了考研,目前確定不考研的只有零星幾個。莉莉班上,大多數同學都是跨專業報考,如報考法律、新聞、經濟等,因為這些專業看起來,就業前景會來得好些。
“反正臨近畢業也沒什么事干,先考考再說,考上了就讀,考不上再找工作。”莉莉說,每個人考研,心里都有自己的算盤:有的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大家考我也考;有的是沖著因為工作不好找,考個研究生找工作容易些;有些人考研,則是為了多學點東西,或是學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比如說跨專業考研。
“大家考,我也跟著考”
小華就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報考的。“雖然知道自己并不是塊做學術的料,但看著身邊的人都考,好像自己不考不對勁,迷迷糊糊就和大家一起去報了名。先考了再說,反正現在用人單位開始招聘的也比較少。”
小華也是廈大中文系的一名本科畢業生,開始,小華并沒有報考研究生的打算,可看到同宿舍的其他幾個舍友都報了名,就自己一個人閑著,心里憋得慌,于是在網絡報名的最后一天趕著報了名。這段時間,小華開始往圖書館跑,讀英語看政治,沒日沒夜的考研生活,小華有點坐不住。不過,既然已選擇了考研,小華決定把這“冷板凳”一直坐到最后。
小華有好多外系的朋友,也是像他這樣,到了最后一刻才打算考研,畢竟現在本科生的就業形勢并不看好。“說實在的,很多人考研,主要是害怕到時找不到一個好工作,口上不明說,心里清楚,我就是其中一個?!毙∪A對自己考研的最大初衷并不隱諱。
“學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曉遠是廈大外文學系2003級本科畢業生,這次考研她報了廈大國貿系,學科跨度相當大。曉遠在大學期間一直對國貿這個學科很感興趣,還修了國貿的雙學位,考國貿系的研究生是她心底的夢想。
與莉莉的班級相反,曉遠班上選擇考研的同學占了不到1/3,而且大部分同學都考外系。曉遠說外文相對來說是一門應用學科,本科生找工作較容易,因而大部分同學選擇了就業;一些想繼續深造的同學則選擇了外系,而考本專業者寥寥。
考研花銷不少,特別是跨專業考研。曉遠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由于跨專業考研,曉遠報了數學和政治的補課班,學費共1200元,再加上教材費,目前已花掉近1400大洋。為了考研,很多學生都報了補習班,還買了很多教材,像法碩等專業,需要的教材特別多,一些專業,單買教材就要花掉好幾百。
因為備戰考研,曉遠認識了一批研友,平時偶爾會交流一些考研心得。據曉遠觀察,跨專業考研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很大一部分人都像她一樣,想學點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以彌補當初高考填報志愿時留下的一些遺憾。而另有一部分跨專業考研者,則是因為看好所報考的專業的就業或是學術前景。
“考研只是一塊跳板”
據廈大考試中心介紹,考研冷熱,各系有別,一些考研熱門戶,如管理、法碩、經濟、新聞等專業,考研人數年年居高不下,而一些冷門專業,有些年份連計劃數都沒招滿。曉遠也有這樣的感受,在她所認識的考研人群中,她發現,數學、物理等一些基礎學科的系,幾乎人人備戰考研,特別是數學,很多人都選擇跨專業考研,如考經濟、計算機、電工等專業;而一些就業形勢看好的系別,如會計系,考研人數相對較少,因為會計專業的本科生相當搶手。
今年研一的小張同學告訴記者,很多人把考研當成了跳板,從一個就業形勢差的專業跳到一個就業形勢好的專業,從一個二三流的院校跳到一流的院校,她就是其中的一個。小張本科學的是歷史,院校是省外一所三流院校,就業前景很不看好。為了“翻身”,她苦戰一年多準備考研,終于考到了廈大的經濟學院,為自己的未來增加了一些籌碼。
熱考冷思
高學歷是否意味著好工作?
高學歷未必等于好工作
臨近研究生畢業,小燕最近開始著手找工作。在廈大多學了三年,當找起工作來,小燕發覺,現在的就業形勢比起三年前來,并不看好,唯一的一大優勢,用小燕的話說就是“那些需要研究生學歷的單位,我可以投簡歷了?!?/P>
小燕學的是新聞專業,由于最近幾年各大媒體的人員逐漸飽和,需要招收的人越來越少,因而門檻越來越高。小燕發覺,本科時可以輕而易舉進的報社,現在想進還有些困難。不過,研究生學歷有時也大有用場,一些京城的行業報倒挺看重研究生學歷,公務員單位很多要研究生,一些校教師的最低門檻也是研究生。小燕到現在也不清楚,這個研究生學歷對自己找工作究竟有沒有幫助,自己是否能憑著這個“高學歷”順利找到一份好工作。
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研究生畢業生,他們對“高學歷=好工作”的意見不一?!坝行I,如機電、物理、經濟等專業,研究生找工作比較好找,工作的檔次也比較高;但有一些專業,本科和研究生并沒有多大的區別,有些人找到的工作甚至還不如本科?!币幻斦等昙壍难芯可堈J為,能否找到好工作,除了高學歷外和好專業外,個人素質和個人能力也很重要。
考研熱是跟風趕時髦嗎?
出現考研熱是必然現象
考研人數年年攀升,考研是一種社會時尚嗎?廈大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博導劉海峰教授認為,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學歷水漲船高,本科學歷已滿足不了要求,考研熱的出現是一種必然現象。劉海峰說,考研熱目前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廈大并不算最熱,外省有一些大學,甚至整個學校都在考研,山東有個學校,從大三就開始抓考研,培訓考研,學生個個是考研高手。此外,考研早已成為一種產業,如考研外語和政治的培訓。
劉海峰認為,相對而言,研究生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研究生找的工作不如本科,但后者是少數。此外,考研也能幫助考生改變自己原有的身份,比如一些學生從二三流的院校考到了北大清華等一流院校;考研也為那些想繼續深造的人提供了機會,因而考研熱是合情合理的,這也是大多數學生選擇考研的原因。
劉海峰曾針對考研熱寫過一篇文章《考研熱中的冷思考》。他認為,研究生教育大發展總體而言是一件好事,在近年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急需更多高層次人才的情況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是勢在必行的。當多數或所有適齡青年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時候,社會便可能從高學歷的群體中再區分出更高學歷者,這是水漲船高的結果,也是學歷社會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規律。比如建國初期高小畢業生在一些地方可能當干部,現在連大專畢業生都不易就業。如果真的出現所謂“博士滿街走”的現象,那么一些博士也只能做現在大專畢業生就能夠勝任的工作了。
是否所有學生都適合考研?
學生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
劉海峰說,追求高學歷總體而言是一件好事,但學生在選擇考研時,應看自己的具體情況,不能盲目跟風,抱著從眾心理,覺得別人考了,自己沒考就會失去好機會也跟著去考。考研并不是對所有的學生都適合,有些學生性格不適合做學術,如果為了跟風,他選擇考研,選擇讀博,最終累的是自己。
劉海峰說,現在有些單位盲目追求學歷高消費,這種現象值得反思。一些企業和部門錄用人才的底線都在本科以上,有的還注明只招研究生、重點大學畢業生,個別大公司甚至連打字、收發都使用本科生,以示其氣派與身價。在這種人才高消費的環境中,在一些地區高校畢業生供過于求的情況下,逼使學生不得不追求更高的學歷。
作為學者,在考研熱的背后,劉海峰更關注的是高等教育的質量問題。劉海峰說,在研究生大擴招、考研熱持續升溫的情況下,有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出現了本科化的傾向,其表現為大班上課增加了,個別指導減少了。不少大學一些學科的研究生專業課人數不亞于過去本科專業課的班級人數,比起牛津、劍橋等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世界一流大學,我國有的大學某些專業一個導師指導的研究生數要超過他們指導的本科生數。在20世紀80年代,曾有專家很自豪地說,我國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可與發達國家相比,碩士不亞于西方國家,博士相當于或至少接近于美國的博士。這一說法不一定準確,但現在可能就很難這么說了。如何提高或維持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現在已成為擺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現實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