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CTO:走出性能與能耗的悖論
——
終結性能與能耗的博弈
能源問題成為全人類共同關心的話題,也成為前沿技術研發的牽動力量。無論是收音機、電視機,還是報紙、互聯網,無不充斥著有關能源的報導。無論是高密度機架服務器,還是起居室中時尚的、平穩運行的歡躍(Viiv)平臺,抑或是您在旅途中攜帶的輕薄筆記本電腦,甚至是手持設備,無一不涉及到重大能源問題。從微觀層面講,這些能耗問題直接關乎設備的電池使用時間;從宏觀層面講,無處不在的能源消耗不僅導致人類資源的匱乏,也造成極大的環境污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然而,我們工作、生活中的任何設備都擁有一個功率范圍和功耗預算,而且是一種邏輯博弈。例如汽車設計師,可以放開自己的想象力,設計并制造一臺具備極為出色的加速性能、最快的速度和最大安全性的汽車,但是你必須犧牲更多的原材料,并為汽車的運行支付更多的燃料(即能源)費用。假如你制造一輛非常經濟的汽車,它行駛范圍非常廣泛,而且非常省油。那么,你不得不委屈一下汽車的舒適性、安全性和加速度。建筑師也一樣,增加居住面積,必然增加能耗。
在信息技術領域,性能和能耗的平衡更是普遍。自1983年奔騰處理器問世,直到目前的奔騰4處理器,每一次性能提升都要求能耗的增加。
幾年前,英特爾以色列設計中心的一支工程師團隊,受命研制一枚移動式處理器:它需要在提供卓越性能的同時,具備節能特性。這支團隊的第一次嘗試,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奔騰M,成功地實現了這個目標。事實上,奔騰M的能效至少可以與最初的奔騰處理器持平,甚至更高。驟降的能效趨勢開始陡然上升,一直恢復到與十多年前的處理器相類似的水平。
性能、能耗和能力一個都不能少
其實,性能和能耗的博弈不是單線條的,它還牽涉到第三個要素,那就是能力。在微處理器領域,追求高性能和低能耗的技術難題被攻克了。但是,微處理器最終價值是整合和運行諸如64位運算、虛擬化、信息資源管理和安全保障等功能,這些功能是微處理器能力的體現。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設計一款技術領先、能力超凡的微處理器,其節能表現也非常突出,但是能否將這些突出表現充分貫徹到今后的應用設計之中?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新推出的英特爾酷睿微架構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任何成功的微架構都來源于成功的半導體技術。英特爾酷睿微架構采用的是65納米制程工藝。這是一項非常尖端的技術,可使晶體管性能提升20%,交換功率降低30%,正好維持新一代微處理器的能效標準。
根據英特爾的技術路線圖,預計在2007年下半年,45納米制程工藝將會被采用。45納米技術將為人們帶來更大的高速緩存、更小的內核,并支持我們在單個芯片上放置更多內核。
按照摩爾定律的演進,到2009年,32納米工藝將投入使用。在封裝技術上,基于65納米工藝,英特爾推出了雙核處理器;基于45納米工藝,英特爾將推出四核處理器。未來十年內,數十上百核的處理器都將成為現實。也就是說,“高性能+低能耗”的原則,在滿足多元能力需求的情況下將得到更徹底的貫徹。
目前,英特爾酷睿微架構不僅可以應用在移動平臺(該技術的發源地)中,并且適用于所有類型的平臺。因此,英特爾酷睿架構將再次現身移動系統,同時它也正在向臺式機和服務器系統中大踏步地挺進。
能耗問題是全行業的使命
解決能耗問題的真正潛力不僅在制程工藝和微架構,更在于平臺級別的協助。平臺級別的協助是一個產業生態鏈的概念,一方面操作系統要做很多工作,另一方面還有I/O設備、通信存儲與顯示器等方面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設計標準問題。也就是說,在解決低層技術的同時,必須建立產業協作氛圍。
構想、創造并使技術造福于整個行業,是所有技術人員的神圣使命。機遇和挑戰共存,我們將緊密協作,誓做變革的中流砥柱,為實現行業高效節能的夢想推波助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