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片集成的可變增益可見光接收機
摘要:為了實現可見光傳輸信號的接收,并盡可能減小接收機的體積,適應不同亮度下的傳輸,利用0.18μm CMOS工藝,自主設計光探測器、跨阻放大器、主放大器并集成于一片,形成單片集成的可變增益光接收機。經過軟件模擬,激光入射測試以及實地的配合由可見光控制的智能家具系統的測試,證明該接收機擁有良好的接收效果并能適應可見光的低傳輸速率,且有較大的輸入動態范圍。
關鍵詞:可見光;單片集成;可變增益;開關電路;RGC;反相器
近年來,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信息交換量呈爆炸性增長,而人們也不再局限于對無線局域網傳輸速率的追求,開始在應用領域以及安全性問題上進行更廣泛的探索研究。可見光通信就是近幾年發展火熱的通信方式之一。與目前使用的無線局域網相比,“可見光通信”系統具有安全性高的特點。用窗簾遮住光線,信息就不會外泄至室外,同時使用多臺電腦也不會影響通信速度。由于不使用無線電波通信,對電磁信號敏感的醫院、飛機等場所也可以自由使用該系統。在設計工藝方面,以往多采用砷化鎵或者雙極性硅工藝來實現,但它們有成本高、功耗大、集成度低的缺點。近幾年來,高成品率、低成本的CMOS工藝已被廣泛應用于光通信系統芯片的設計中。本文即采用0.18μm CMOS工藝實現了可見光接收機的單片集成。
1 電路設計
1.1 電路的整體設計
如圖1所示,本次設計的光接收機由光探測器、開關電路、前置放大器、主放大器、濾波電容、反相器等部分構成。由于自然光的影響,探測器在數據0傳輸時也會有微弱的電流輸出,所以設計時必須嚴格控制放大器的放大倍數于合理的范圍,既要滿足高電平的放大,也要避免低電平放大后達到開啟電壓。
1.2 光探測器
該設計的光探測器是利用N井屏蔽襯底載流子的雙光電二極管DPD結構。CMOS工藝中用來實現源漏區的離子注入被用來形成DPD的陰陽極。制作方法為在N井內制作P+又指排列電極,并利用N+擴散引出N井電極,N井周圍被P+保護環包圍。P+叉指結構排列是為了增加耗盡區寬度且使耗盡區電場更加均勻,以利于更多的光生載流子做快速漂移運動。
根據實測,在一般室內照明下,由于探測器至光源距離不同,該探測器輸出電流在1.5~3.5μA之間,而在關閉光源的情況下有約0.1 μA的輸出。
1.3 開關電路
由于本次采用單片集成的設計,所以為了避免探測器長時間向放大電路輸入電流,故在探測器與放大電路間加入開關電路。開關電路設計如圖2所示,a、b端分別連接探測器和放大器,SEL接高電位時開關電路導通,反之截止。
由于開關電路導通時即相當于短路,不會引入附加的電容、電阻,帶寬也遠高于放大電路主體,故不會對電路產生影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