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264解碼器的軟件優化
H.264是在ITU-T和ISO/IEC等組織先前制定的編碼標準的基礎上提出的,它與現今國際上大多數的視頻壓縮標準一樣,例如H.264、H.263、MPEG-2、MPEG-4都是采用基于塊的離散余弦變換與量化相結合的混合編碼技術。基于分塊的離散余弦變換具有壓縮率高,計算復雜度低。易于實現等優點。H.264具有以下特點:比H.263+和MPEG-4(SP)減小50%碼率;對信道時延的適應性較強;提高差錯恢復能力;復雜度可分級設計,以適應不同復雜度的應用;引入先進技術,包括4×4整數變換、空域內的幀內預測、1/4像素精度的運動估計新技術帶來較高的編碼比,同時大大提高算法的復雜度。因此,H.264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高清視頻的編解碼設備。
視頻解碼算法的熵解碼、反量化、反變換、幀內預測、幀間亮度插值、幀間色度插值以及去方塊濾波等稱為核心模塊,減少這些核心模塊的等待時間對加快解碼器的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DSP-BF533平臺上,利用軟件流水的思想,針對軟件模塊間協同工作提出一種新型的優化設計方案。
2 H.264解碼器原理
H.264編碼器結構系統由以下幾部分組成:網絡數據提取層(NAL)、VAL緩存器、熵解碼、反掃描反量化反變換、幀間預測、幀內預測、圖像參考幀緩存器、去方塊濾波,如圖1所示。首先從碼流中獲取NAL單元數據,通過RBSP解析出序列參數集、圖像參數集和圖像數據。把數據和參數存儲在VCL緩存器中,然后再在視頻編碼層(VCL Table)中熵解碼。熵解碼模塊(VLD)解析所有參數和參考圖像索引等,提供各種控制信息和殘差數據。通過反量化反變化先將一維數據轉換成二維數組或矩陣,再通過逆掃描過程將變換系數量化值序列映射到對應坐標,主要有逆zig_zag掃描和逆場掃描兩種模式。之后讀取數據讀取并進行判斷、幀內預測和幀間預測,再綜合所有預測和反變換反量化的數據,最后進行方塊濾波,這樣能夠大大減輕因預測、量化而產生的塊效應,從而獲得更好的主觀圖像質量和客觀性能。同時還可選取已恢復的圖像作為后續處理圖像的參考幀。

3 DSP-BF533的解碼器設計與優化
3.1 解碼器軟件設計框圖
根據DSP-BF533的內含存儲器控制器(DMA)的特點,設計一個整合DMA的解碼流程,如圖2所示。把兩個與DMA有關的步驟添加到普通解碼器中,步驟1是從片外存儲器中讀取數據;步驟2是將已處理好的數據輸出到片外存儲器。
從圖2中可看到具體流程:①對下一個宏塊進行頂部數據分割,分割出殘差數據之前的數據。同時為解碼提供幀內預測、參考圖像索引和向量;②啟動DMA讀取分割出來的數據,其中也要讀入解碼參考圖像索引和向量;③對圖像數據進行幀內預測;④利用底部分割讀入的映射數據,進行反變換和反量化;⑤通過濾波重建圖像;⑥通過DMA把圖像數據輸出到片外和片內存儲器;⑦對下一個宏塊進行底部數據分割,然后取出映射數據供下一個宏塊解碼使用嘲。
為了避免DSP內核等待DMA讀人數據,把解碼數據預先從宏塊中分割成頂部數據和底部數據,頂部數據包括殘差數據之前的數據,剩下的數據就是底部數據。如果有P幀到來時數據已事先分割,然后DMA啟動。當DSP內核在解碼當前宏塊時,DMA讀入下一個宏塊。如果在當前宏塊參考數據需要利用時,此數據解碼完成后還可通過DMA輸入到片內存儲器。因為當前宏塊頂部數據對下一個宏塊的濾波沒有參考價值,所以這些宏塊頂部數據就被DMA傳送到外部存儲器。該設計第1個宏塊未進入解碼過程,因為初始狀態時一系列參考圖像和參數都沒有設定,所以第1個宏塊只是設定解碼器參考圖像和參數行初始化,為下一宏塊解碼使用。宏塊數據的分割和DMA的數據讀入都可在解碼中并行執行,即執行當前宏塊時可設定下一個宏塊所需參數以及讀入解碼數據,這樣可減少各模塊間的等待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上述可并行執行的過程如圖2中以橢圓方框表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