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電視:媒介特性與內容產品設計
——
隨著2005年3月上海文廣新聞集團獲得國內第一張手機電視運營牌照,手機電視作為一種新型視聽媒介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截至2006年1月,國內手機用戶已達3.8億,可以預期,在手機完成由2.5G向3G的轉換、帶寬問題得到根本解決以后,手機電視必將會有一個“迸發式”的高速增長。
目前,業界和理論界對手機電視的關注多集中于商業運營模式方面,毫無疑問,這一問題是重要的,它直接關系到手機電視今后的產業政策和發展方向。但是,手機電視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內容產品——似乎還少有人系統地研究。作為大眾傳播媒介,不論采用何種運營模式,最終還是要回到內容產品上來,特別是新崛起的媒體,更需要在內容產品上勝人一籌,否則無法將“眼球”從別的媒體上吸引過來。而就目前狀況而言,為手機電視量身定做、適合其播出的內容產品并不多。一種觀點認為,傳統電視可以為手機電視提供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內容源。這既是眾多傳統電視經營者躍躍欲試地準備進軍手機電視的一個基本理由,也可以說是目前手機電視內容產品研究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的確,手機電視與傳統電視都是視聽媒介,有著很強的相似性和共通性,一部分節目也確實可以通用,但這絕不意味著后者的節目內容就可以完全適用于前者。
“媒體的形式規定著媒體的內容”(麥克盧漢語)。不同媒體由于信息符碼、傳送技術、接收工具等媒介特性上的差異而會直接影響到內容的形態乃至內容本身。可以肯定的是,手機電視與傳統電視雖然“貌合”實則“神離”,它們在媒介特性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手機電視必須量身定做,開發出適合自身媒介特性的內容產品。
那么,與傳統電視相比,手機電視的媒介特性又有何獨特之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1.私用性
私用性是與公眾性、家用性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三者之間的區分可以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媒體的使用人員構成;二是媒體使用者對該媒體的使用是否擁有主導權或控制權。
電影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公眾性”媒體:一次放映觀眾人數眾多,彼此之間也互不相識。更為重要的是,觀眾對電影的使用基本沒有主導權——影院放什么,什么時候放,觀眾都無權決定,甚至在行動上也要受到院方的種種限定,如放映期間不能隨意進出,必須保持安靜等。因此有人將看電影視為“集體的宗教儀式”——在尋求精神慰藉的同時也暫時“犧牲”掉自己。傳統電視是典型的“家用媒體”。它的收視一般以家庭為單位,電視機大多被放置在客廳這一“家庭的公眾場所”,一家人沒事的時候圍著電視看倒也其樂融融。至于誰掌握遙控器、看什么節目,則是家庭成員之間“博弈”和妥協的結果。相對于電影,電視觀眾主導權要大許多,但比之于手機電視,又要退而居其次了。手機屬于純粹的個人私用物品,機主對手機電視的使用擁有絕對主導權。看與不看、看什么、什么時候看全憑機主的個人意愿與愛好。從這個意義上說,手機電視是一種極端個人化的媒體或者說私用媒體。
2.便攜性和移動性
作為一種無線通訊工具,手機的根本優勢在于它的便攜性和移動性。當手機變成手機電視后,這一不可替代的優勢繼續存在。也就是說,與傳統電視的固定地點收看相比,手機電視是一種“放在口袋里的電視機”,它可以被隨時隨地拿出來看。這一點使其特別適合于現代都市人生活的需要。現代人生活節奏快、流動性大,對時間的占有往往是“支離破碎”的,緊張工作之余還有大量的“時間邊角廢料”,如候車、乘車、約會等人等等,這些時間花費既是必不可少的,可又是空虛無聊的。如何打發這些無聊的時間,使無聊變得“有趣”?手機電視好可以派上用場。不過,相對于電影和電視穩定的室內收視環境,手機電視的戶外移動式收視注定了這是一種不穩定的收視:一是受外界干擾非常大,人們不可能長時間地專注于節目之中;二是收視時間不會持續太長,車來了、目的地到了、工作時間到了,收視也就隨之結束。
3.互動性
有學者認為,最好的傳媒應該是能夠調動受眾參與、與受眾互動的傳媒。2005年“超級女聲”的成功即是一個明顯例證。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手機短信可謂居功至偉,它方便地讓觀眾由一名旁觀者轉換為參與者,是互動性得以實現的基本前提。如果沒有手機短信,很難想象觀眾能如此積極地參與到活動當中。現在打開電視機,手機短信參與的節目已經是無處不在。而手機電視與手機短信本身就是一家,邊用手機看電視邊發短信比誰都來得方便。可以說,手機電視天然地具備了互動性的技術條件。
4.屏幕制約性
手機電視的移動性和便攜性決定了它的屏幕不可能很大。盡管現在屏顯技術日新月異,像素在不斷提高,但在清晰度上它無論如何也比不上傳統電視,更不用說電影了。麥克盧漢將電影定義為“熱媒介”而將電視定義為“冷媒介”,他劃分的主要依據是媒介清晰度的高低。從這個意義上說,手機電視應該是比傳統電視更“冷”的“冷媒介”。
結合上述媒介特性,我們可以對手機電視內容產品作一個大致勾勒:
1.時尚、娛樂,適合年輕人的口味。
年輕人總是新潮流的引領者,率先用手機看電視的往往是年輕人,他們時尚、娛樂、有好奇心,滿足他們的需求可以說是手機電視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因此,即時新聞資訊、最新流行音樂、情景喜劇、動漫、重大賽事、事件的直播等應該成為手機電視的主要內容。
2.短小精悍
如前所述,手機電視的移動性決定了它的收視是一種不穩定的收視——干擾因素多、收視時間支離破碎。因此,手機電視單個節目內容不宜過長。通常,一部電影的時間單元是90分鐘,一集電視劇是45分鐘,那么,手機電視維持在20分鐘甚至10分鐘以下或許是適宜的。而在默多克的新聞集團為手機電視專門生產的一部肥皂劇中,每集長度僅為1分鐘,可謂短小精悍至極。在新聞資訊內容方面同樣應該如此。手機電視的新聞報道應該是短訊式的,一句話或幾個畫面把事情交待清楚就行,目的是讓人們能夠在第一時間內獲取最新信息。
3.互動,適合受眾參與
2005年上海電視節上傳來一則消息,國內第一部為手機電視量身定做的情景喜劇《白骨精外傳》開始投拍。據投資者介紹,其制作過程完全是互動式的。手機電視用戶可以通過網站和短信方式直接參與劇情的進展,跟蹤劇本策劃、編寫、拍攝全過程,并可以發表實時評論。制作方將根據這些意見和建議對劇情做出適當調整。顯然,這樣的內容制作和收看方式,已經與傳統電視有了相當的區別。它對今后手機電視的內容制作不無參考意義。此外,手機電視還可以與網絡之間實現跨媒體互動。這種互動基于兩點:一是兩者內容都是以數字化存在,可以相互“拿來”;二是網絡本身也是一個開放性、互動性的系統。比如,像《老鼠愛大米》、《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春運帝國》等網民制作的內容可以直接被下載到手機電視上觀看。
4.小景別拍攝
作為比電視更“冷”的“冷媒介”,手機電視必須努力解決清晰度問題。在現有技術無法有質的突破下,從景別運用上著手改進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手機的顯示屏很小,遠景、全景等大景別恐怕不行,應盡量少用。中景、近景、特寫等應該是手機電視常用的景別。同樣道理,傳統電視中的一個重要信息通道——字幕,恐怕在手機電視中也要面臨被“淘汰”的境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