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RAM技術的LED顯示屏控制系統設計
引言
長條的LED顯示屏在生活中應用得很多,這種顯示屏的控制電路簡單,掃描線有限,顯示信息量也不是很大。當顯示信息量比較大時,若采用一般的長屏顯示屏,顯示信息過慢,即使采用超長屏的顯示屏,其數據輸出速率也很低,而且顯示屏的刷新頻率也不一定能滿足顯示需求。矩形顯示屏顯示的信息量大,并且可以按需要擴展顯示屏的高度,不存在頻率上的限制,能夠彌補長條顯示屏顯示信息時存在的不足。本設計使用雙RAM技術來組織用于控制矩形顯示屏的控制系統數據,提高了信息垂直循環顯示時的存儲器效率,大幅度降低了對數據存儲器的占用率,并且對刷新頻率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1 顯示數據組織
需要顯示的區域小于或等于實際顯示區域時,采用靜態顯示即可。但大多時候需要顯示的區域大于或等于實際顯示區域,如圖1所示。為了簡化問題的分析,本文將顯示區域高度設置為LED顯示屏高度的4倍,寬度等于LED顯示屏寬度。設顯示屏的高度為Lh,寬度為Lw,則顯示區域高度Dh=4Lh,寬度Dw=Lw。本文以單色顯示作為描述對象,且Bw=Bn=8(Bw為掃描線條數,Bn為輸出數據寬度),如圖1所示。
對于一個LED顯示屏,寬度Lw和高度Lh確定后,顯示屏單元板的排列方式也就確定了。單元板相鄰的兩條掃描線之間的距離為Sw,顯示屏有Bw條掃描線,分別是Y0,Y1,…,YBw-1。每Sw行對應一位顯示數據,顯示屏上的每一個點對應于存儲器中某個字節的某一位。Bw條掃描線分別指向:Y0=O,Y1=Sw,…,BBw-1=(Bw-1)Sw。用靜態顯示數據組織方法分別對顯示塊A、B、C、D組織顯示數據。首先對顯示塊A的顯示信息進行組織(X為列號):
①X=0,即當前掃描線各行與第O列相交各點的顯示數據按D0,D1,…,DBw-1的順序存儲在存儲器的第一個存儲單元中。
②X值增加1,當前掃描線各行與X值對應列相交各點的顯示數據存儲在存儲器的下一個存儲單元中。直至將X=O至X=Dw-1的Dw個數據按順序全部存儲在存儲器中。
③Bw條掃描線向下移動一行,重復第①至②步,直到Y0移動到Sw-1行時。
④數據組織結束。
顯示區域B、C、D分別按照A的數據組織方式去組織顯示數據。組織后的顯示數據塊按A、B、C、D的順序存儲在RAM0里,然后將RAM0中的顯示數據塊A、B、C、D按B、C、D、A的順序拷貝到RAMl中,任何兩個相鄰顯示塊的顯示數據在兩塊RAM中都有相同的地址存儲區域。RAM0和RAMl的顯示數據與存儲器的對應關系如圖2所示。
如圖2所示,掃描組1從Y0=0到Y0=Sw-1,對應顯示塊A,數據已組織存放在存儲器中,可以直接輸出顯示數據;掃描組2從Y0=Lh到Y0=Lh+ Sw-1,對應顯示塊B也已經組織好,可以直接輸出。但是掃描組3,它的位置非同一般,它的掃描線分別對應著兩個塊A和B;第O,1,…Bw-1條掃描線分別對應顯示塊A掃描組1的1,2,…,Bw-2;而第Bw-1條掃描線就對應顯示塊B掃描組2的第O條掃描線。如果要在顯示屏上顯示掃描組3對應的這一屏數據,就一定要同時使用到掃描組1的第1,2,…,Bw-1條掃描線和掃描組2的第O條掃描線組織的顯示數據作為輸出數據。由于顯示塊A和B的顯示數據是分別組織的,這時就要取RAM0的D0,D2,…,DBw-1和RAMl的D0位作為輸出到顯示屏的Bw位數據,這就需要在兩塊RAM同時輸出的2Bw位中選擇需要的Bw位作為輸出數據,并且這Bw位數據是連續的。
顯示步驟(在此只考慮垂直移動顯示效果);雙RAM技術將顯示數據輸出的時候,是將兩塊RAM中相同地址的兩個數據同時輸出。所以,如果設置RAMO為主存儲器,RAMl為從存儲器,則將兩塊RAM的顯示數據存在一塊串行存儲器中時,偶地址單元應存儲RAM0的數據,奇地址單元存儲RAMl的數據,由于數據寬度為8,所以每次輸出16位數據。如果顯示區域中以(XL,YL)點為顯示起始點,在LED屏上顯示一屏顯示信息,則其數據選擇控制位只與YL、掃描線和掃描寬度Sw有關。顯示區域的起始行坐標為YL,一塊顯示區域有Bw·Sw行,則YL所在的塊為:
這里討論YL在實際顯示區域的坐標沒有多大意義,只須注意YL在當前顯示塊的相對坐標,NL=YL%(Bw·Sw)就是YL在當前顯示塊的相對縱坐標,則相對坐標為(NL,YL)。動態顯示的基礎是靜態顯示,靜態顯示以從特定行顯示一屏為特征,當顯示屏從第YL行開始顯示信息時,因為一塊顯示區域有Sw·Dw個數據,則YL所在塊顯示數據的起始地址為:
一塊顯示區域分為Sw個區,則YL所在的分區記作:
一區存放有Dw個顯示數據,所以YL所在分區地址與所在塊起始地址之間的相對偏移地址為(YL%Sw)·Dw。所以,只要知道了顯示信息的起始行坐標,就能得到顯示數據在存儲器中的存儲地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