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復用庫互操作方法比較
1.4 在支持的系統和工具上的分類比較
一般而言,要實現復用庫互操作都需要有相應的系統或工具支持互操作方法的實現。復用庫互操作的支持系統或工具通??梢苑譃楣芾砉ぞ吆筒樵児ぞ邇深悺F渲校芾砉ぞ哓撠熍c數據信息交換相關的操作,主要從是否支持新結點的注冊、數據信息的修改、數據信息的實時修改等三方面進行分類比較,根據不同的需求和實現技術,不同的支持系統或工具會提供不同功能的管理工具。查詢工具負責與使用交換的數據信息進行查詢的相關操作,主要從是否提供查詢轉換功能、是否進行查詢結果合并、是否對查詢結果進行排序等子功能進行分析比較。
各方法提供的支持系統或工具主要是在傳統意義的復用庫提供的功能基礎上還需要額外提供的工具或系統。通常情況下,采用集中式體系結構的方法大多會提供支持系統來輔助完成庫結點之間的互操作;采用分布式體系結構的方法大多會在原有系統上增加互操作所需要的一些額外管理設施或者互操作工具。
表4給出了復用庫互操作方法在“支持的系統和工具”角度上的分類比較結果。
表4 在支持的系統和工具上的分類比較

1.5 在互操作效果上的分類比較
不同方法采用的技術不同,從而導致每種方法的互操作效果不同。本文主要從解決的問題場景、查詢效率、數據冗余度和可擴展性四個方面對不同的方法所產生的效果進行分類比較。“問題的場景”說明了方法所能解決的問題范圍以及要達到的目標。“查詢效率”從查準率、查全率和查詢速度三個角度說明每個方法在查詢效果上的情況。“數據冗余度”是從(高、中、低)三個程度來說明各個方法的冗余相對度。“可擴展性”指的是方法中對進行互操作的復用庫結點是否需要額外的操作或修改。如果需要額外的操作或修改越多,可擴展性就越低,反之額外的操作和修改越少,可擴展性就越高。
從“互操作效果”這個角度對復用庫互操作方法進行分類比較,可以發現復用庫互操作問題中還存在哪些可以解決或者可以提高的問題。由于方法之間并沒有進行量化的實驗數據比較,因此,僅采用相對方式比較各種方法的互操作效果,如表5所示。
表5 在互操作效果上的分類比較

2 結果分析
通過分析比較,可以推斷出目前的方法和系統具有以下特性:
(1)大多數方法或系統提供的都是對描述模型和描述信息的互操作。由于實體的互操作涉及到知識產權問題,并且會造成數據冗余度的提高,因此大多方法并不支持多結點上復制相同的實體,對語義信息的互操作也很少提供。OML方法和統一檢索機制提供了語義信息上的互操作,但也只是通過同義詞詞典實現。同義詞詞典的建立是由管理員進行的,增大了管理員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
(2)每個方法交換的信息的數據模型都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提供Internet上可以通訊和訪問的表示格式和協議。
(3)每個方法采用的核心技術不相同,但主要為集中式的查詢分發技術和分布式的本地查詢機制兩類。
(4)每個方法都會提供合適的管理工具和簡單的查詢工具,但很少有方法提供較好的結果合并和結果重排序的功能。
(5)每個方法的問題需求不同,因此使用的技術和數據模型不同,從而導致每個方法的互操作效果上也有所差異。但是,它們在查準率和查全率、查詢速度、數據冗余度、可擴展性等方面都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此外,針對不同的問題需求和場景,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