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在“中國式”物聯網的應用
5 RFID 技術的基本工作原理
RFID 技術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復雜: 標簽進入磁場后,接收解讀器發出的射頻信號,憑借感應電流所獲得的能量發送出存儲在芯片中的產品信息( Passive Tag,無源標簽或被動標簽) ,或者主動發送某一頻率的信號( ActiveTag,有源標簽或主動標簽) ; 解讀器讀取信息并解碼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統進行有關數據處理。
一套完整的RFID 系統,是由閱讀器( Reader) 與電子標簽( TAG) 也就是所謂的應答器( Transponder) 及應用軟件系統三個部份所組成,其工作原理是Reader 發射一特定頻率的無線電波能量給Transponder,用以驅動Transponder 電路將內部的數據送出,此時Reader 便依序接收解讀數據,送給應用程序做相應的處理。
以RFID 卡片閱讀器及電子標簽之間的通訊及能量感應方式來看大致上可以分成,感應偶合( InductiveCoupling) 及反向散射偶合( Backscatter Coupling) 兩種,一般低頻的RFID 大都采用第一種方式,而較高頻大多采用第二種方式。
閱讀器根據使用的結構和技術不同可以是讀或讀/寫裝置,是RFID 系統信息控制和處理中心。閱讀器通常由耦合模塊、收發模塊、控制模塊和接口單元組成。閱讀器和應答器之間一般采用半雙工通信方式進行信息交換,同時閱讀器通過耦合給無源應答器提供能量和時序。
在實際應用中,可進一步通過Ethernet 或WLAN 等實現對物體識別信息的采集、處理及遠程傳送等管理功能。
應答器是RFID 系統的信息載體,目前應答器大多是由耦合原件( 線圈、微帶天線等) 和微芯片組成無源單元。
6 物聯網與RFID 技術應用展望
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可以使電子商務變得更強大,它使消費者可以在網上查到任何一家商店的任何一件商以應用于自動倉儲庫存管理、產品物流跟蹤、供應鏈自動管理、產品裝配和生產管理、產品防偽等多個方面。生產組織大量使用RFID 電子標簽可以提高整個供應鏈和生產作業管理水平。
6.1 物聯網開辟智慧城市“新大陸”
在地理信息系統上,建立大型數據中心即云計算中心。將國土、建設、城管、規劃、市政、公安、教育、交通、醫療、旅游等信息,由各種智能設備采集數據,通過光纖或無線通信網絡,傳到云計算中心。根據不同的需求,建立各種應用系統。政府可以統一調配資源,增強城市管理,提供城市服務,啟動應急預案,統一聯動指揮等。建立數字城市也就是建設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即“一個資源中心、地眼工程、四個應用、兩個公共平臺”。一個資源中心: 城市政府云計算中心; 四個應用:“數字城管”、“數字土地”、“數字校園”、“數字交通”; 兩個公共平臺: 物聯網政府管理系統和物聯網公共服務系統;“地眼”工程———感知地下,服務地上,“地眼”工程由城市地下管網綜合監測系統和城市管網預警應急指揮聯動系統組成。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地下管網的動態管理,通過地理信息系統,把地上、地下連接起來,地上有天眼、地下有地眼,天地融合,服務城市。
6.2 物聯工廠
當我們把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傳統產業,將推動產業的升級換代。傳統的工廠將成為物聯的世界。
6.3 物聯煤礦物
聯網技術與煤礦管理的結合。采用智能的設備,將下井人數降到最少,設備聯動率提到最高。把井上井下的各種設備連通,監測和控制礦山生產、運輸、銷售。
隨著中國企業信息化的進程,RFID 的應用將會由點到面,逐步拓展到更廣的領域而RFID 的實施成本必然隨著RFID 應用的推廣和市場的擴大而逐步降低,RFID 的應用將會從目前的托盤或整箱的貨物跟蹤逐步擴展到單品貨物跟蹤的水平。盡管物聯網道路曲折,但前途絕對光明。互聯網也是曾經歷過一場泡沫才走到今天,一旦相關的技術和配套系統得以完善,物聯網市場也就一定會爆炸式地增長。因為隨時、隨物之前自由的交流是人類長期追求的目標。我們期盼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