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IPTV+OTT、DVB+OTT的幾點思考
OTT在中國,就是一個中國特色的產物。是各行以此為概念,推進自身業務前行的助燃劑。不要拿國外模式說事,說千道萬也改變不了中國新媒體的產業環境。還是要看清現實、立足當下、務實發展,看誰能借力獲利。
IPTV+OTT
現階段通信運營商的OTT只是規避政策限制的概念變換,商業本質還是IPTV探索的模式,所以要考慮的是如何老樹開花提升價值。而不是簡單的穿新鞋走老路
三大運營商中:
中國電信:
電信運營商是占優的,因為他們已經有了IPTV這個業務基礎,而且現在IPTV業務本身的產業環境趨于良性,無論IPTV播控平臺的廣電爭奪如何博弈,對于電信業務發展而言,利大于弊。
利在于:
電信運營商借助IPTV業務,已經成功的切入了電視媒體行業,為其未來全業務發展提供了機會和資源。
電信運營商將IPTV與寬帶業務相結合,為自身的寬帶發展成功捆綁住了一個有價值的填充性業務。
IPTV業務的合法化,會促使用戶規模的不斷提升,電信運營商規模效益可以預計。
電信運營商在IPTV業務中爭取到了一定的內容組織和EPG的權限。
IPTV增值業務隨規模的增加,在電信未來收入中的增長比重會緩慢提升。
在IPTV的商業模型中,電信運營商掌握計費、收費通道,短期內具有難以替代的優勢。
弊在于:
上游內容的壟斷導致電信運營商在其中的話語權大大減弱。
電信運營商的成長空間取決于和地方廣電的合作契合度
終端免費贈送的資金壓力依舊存在。
因此電信運營商的未來發展需要緊密結合IPTV的商業根基,利用OTT這個新概念所帶來的政策空間以及其所帶來的商業外在力,進一步拓展并挖掘用戶,尤其是高端用戶的商業價值,同時也是逐步嘗試擺脫終端免費贈送的切入點。
讓IPTV占據中低端市場,OTT服務走至上而下的高端市場才是正道。靠內容和服務賺錢,也要賺有消費能力的錢,而不是均貧富,更何況免費盒子在用戶心目中是低價值的,借助OTT要走出這個怪圈而不是延續。通過終端產品的設計家電化,業務精細化,體驗人性化來沉淀高端用戶。 OTT名義下的終端不一定要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可以突出其某一方面的特色,滿足用戶的差異化高端需求。
中國聯通:
對于聯通而言,電信在IPTV業務上的收獲令他們眼熱,但對于先投入再產出的周期性令其有所顧慮,所以權衡之下,不得不采取一邊繼續跟進IPTV,在已發展地區逐步加大,在未開展地區,依托當地聯通的積極性,嘗試借助OTT外部力量進行業務探索。試圖在投入和收益中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但時間往往是在尋找的反復間流失了的。
中國移動
對于移動而言,一邊借助資源積極獲取固網牌照,一邊未雨綢繆籌劃新業務,從政策限制角度來看,IPTV這個業務名詞對于他們是無緣,所以OTT是不二選擇。而這也是為了提升自己未來的全業務競爭能力,何況移動再不趁現在有錢的時候為未來投入,那么未來也就會坐吃山空的。
DVB+OTT
DVB+OTT從市場表象來看,很受追捧。但實質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思路,具體的市場展現形式也較多元化。
1、以天威為代表的,TV Everywhere 模式,將內容傳輸的不同的終端上去。
2、央視的濟南模式,將互聯網電視內容作為互動電視中的一個點播頻道。
3、DVBOTT聯盟的,針對直播流進行互動層的開發,將直播內容與OTT內容深度關聯起來。
而以上OTT模式成功關鍵不完全在于技術,而在于其中的運營,甚至沒有OTT這個概念,這些業務方向也是原有廣電互動電視的發展軌跡中的趨勢。
因此并不是DVB+OTT帶來了這些創新,而是廣電運營商,在互動化進程依靠自身力量難以為繼之時,借助OTT這個概念,通過吸引更多的外在力量來對現有的DVB業務進行輸血,從而更好延續產業進程。其實只是廣電以此來推進自身發展的外因
但在實際的發展中,也依舊面臨著話語權和利益的爭奪,
在廣電體系分裂割據的情況下,是各自為戰還是統一聯合,如果各自為戰,那么始終難成氣候,如果統一聯合,那么誰主導,參考誰的技術標準為準。APP 管理分配、業務運營等等利益的博弈也會隨著產生。
在目前的廣電體系下,尤其市場機制的不完善,難度很大。但在產業競爭格局日益凸現的如今,在等死和找死的無奈下,而借助新概念,引動產業新變數,或許對于他們現在一成不變的困境是個機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