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手機與無線通信 > 設計應用 > 基于RFID技術的物聯網安全隱患研究

        基于RFID技術的物聯網安全隱患研究

        作者: 時間:2012-10-16 來源:網絡 收藏

        2.2 邏輯空間
        系統的邏輯空間由標簽層、讀寫器層、通信層、互層和應用層組成。
        (1)標簽層
        標簽層由標簽和物品組成,標簽類似常見的條形碼,一般附著在物品表面或嵌入其中,存儲著物品的相關信息。
        (2)讀寫器層
        讀寫器是無線發射與接收設備,主要包括射頻模塊和數字信號處理單元2部分,對標簽進行讀寫操作,讀寫器對接收到的射頻信號進行解調和解碼,再通過網絡發送到應用系統進行處理.所以具有較強的存儲和計算能力。
        (3)通信層
        標簽層與讀寫器層之間是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標識對象、讀取相關信息,以完成通信。
        (4)互
        讀寫器層與應用系統層的通信是由互聯網實現的。
        (5)應用系統層
        應用系統實現對標識物的透明管理,通常包括可以運行于任何硬件平臺的數據庫系統,存儲著RFID標簽相關的信息,當然它可以由用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3 RFID的物聯網
        隨著RFID的不斷發展和RFID的物聯網系統的廣泛應用,物聯網在現有的傳統網絡基礎上增加了傳感網絡和智能處理平臺,傳統網絡措施已不能提供可靠的保障,從而出現了新的安全。RFID系統主要存在隱私和認證2個方面的安全:在隱私方面主要是防止攻擊者對RFID標簽進行任何形式的非法跟蹤;在認證方面主要是要確保標簽層只能與合法的讀寫器進行通信。
        3.1 造成安全隱患出現的主要原因
        (1)存儲空間局限性
        由于成本的限制,RFID標簽的存儲空間非常有限,有的甚至僅容納惟一的標識。RFID標簽在計算能力和功耗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同時標簽自身不具備足夠的安全能力,所以會造成一些非法的與標簽進行通信,甚至篡改、刪除標簽內信息。所以標簽的安全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有效性在足夠可信任的安全機制的保護下才能夠得到保障。
        (2)通信網絡脆弱性
        標簽層和讀寫器層采用無線射頻信號通過電磁波進行通信,通信過程中沒有任何物理及可見接觸,物聯網感知層節點和設備一般存在于開放環境中,導致其節點和設備能量、處理能力和通訊范圍受限,不能進行高強度的加密運算,使得在給應用系統數據采集提供靈活性和方便性的同時,也使傳遞的信息缺乏復雜的安全保護能力。
        網絡連接和業務使用緊密性:傳統的互聯網中,網絡層和業務層的安全是相互獨立的,而在物聯網中網絡層和業務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緊密結合的,這就產生了物聯網中傳輸信息的安全性和隱私性問題,而隱私安全也成為了制約物聯網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
        3.2 造成安全隱患的主要攻擊方式
        利用軟硬件對讀寫器和電子標簽進行獲取數據信息是RFID物聯網系統安全的主要威脅。就一般應用RFID所設計的系統而言,通常的攻擊方式有:信息篡改、信息偽造、信息重放、信息中斷,以及非法跟蹤標簽,干擾讀寫器和標簽的正常工作,截取標簽數據傳遞信息等。

        4 避免安全隱患出現的策略
        目前避免安全隱患出現的策略主要有:Kill命令、主動干擾、靜電屏蔽等物理方法;哈希鎖、哈希鏈、重加密機制、挑戰響應機制等安全協議;上述方法的結合使用。
        4.1 防止檢測標簽頻率
        法拉第網罩方法:是由傳導材料構成的一個容器,這個容器可以屏蔽掉無線電信號,使得外部的無線電信號不能進入法拉第網罩。所以把標簽放進法拉第網罩,可以阻止標簽被掃描,即被動標簽接收不到信號,不能獲得能量。因此,利用法拉第網罩可以阻止隱私侵犯者掃描標簽獲取信息。
        主動干擾方法:主動干擾無線電信號。標簽用戶可以通過一個設備主動廣播無線電信號,用于阻止或破壞附近的讀寫器操作。
        阻止標簽方法:通過采用一個特殊的阻止標簽干擾防碰撞算法來實現阻止標簽,讀寫器讀取命令每次總是獲得相同的應答數據,從而保護標簽。
        4.2 防止檢測標簽識讀范圍和能量
        開發一種使用者能夠將RFID標簽的天線去掉,由此可以縮小標簽的可讀寫范圍,達到標簽不能被隨意讀寫的目的。
        4.3 防止安全協議的檢測以及相關認證密鑰的竊取
        Hash-Lock協議:可以避免信息泄漏和被追蹤,它使用偽ID來代替真實的標簽ID;隨機Hash-Lock協議:采用隨機數的詢問應答機制;Hash鏈協議:是基于共享秘密的詢問應答協議,如果2個不同雜湊函數的讀寫器發起認證,標簽會發送不同的應答,是一個具有自主ID更新能力的主動式標簽;基于雜湊的ID變化協議:與Hash鏈協議相似,系統使用一個隨機數尺對標簽標識不斷進行動態刷新,每次應答中的ID交換信息都不相同,可以抵抗重傳攻擊;David的數字圖書館RFID協議:使用基于預共享秘密的偽隨機函數來實現認證;分布式RFID詢問應答認證協議:適用于分布式數據庫環境的認證協議,是典型的雙向認證協議;LCAP協議:同樣是詢問應答協議,但是與前面的其他詢問應答協議不同,該協議每次執行之后要動態刷新標簽的ID。相關認證密鑰的保護有Hash鎖、隨機Hash鎖、Hash鏈、Key值更新隨機Hash鎖等。
        4.4 防止讀寫器與后端系統接口假冒
        可采用相互認證等方式,主要通過安全協議和網絡部分的安全策略來解決。
        4.5 保證信息安全傳輸與存儲
        由于基于RFID的物聯網信息與用戶隱私及商業機密等信息密切相關,因此這些信息通過互聯網進行安全傳輸和存儲的問題更加值得。目前與傳統網絡的安全傳輸問題相似,可以采用VPN(VirtualPrivateNetworks),TLS(TransportLayerSecurity)等成熟的技術來確保在互聯網上傳輸RFID相關信息的機密性和完整性。

        5 結語
        互聯網將人類社會帶人了“信息時代”,而物聯網則把人類帶入“智慧時代”。人類對周邊世界認知能力的革命性提升,以及應對各種以往難于解決的各類難題的智慧普遍而大量的生成,將會使人類社會在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態等各個重大方面發生深刻的變革。目前基于RFID技術的物聯網正在處于起步階段,某些領域的核心技術正在不斷發展中,但在未來它將會徹底地改變物和物、物和人、人和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方式。但是基于RFID技術的物聯網的安全性和隱私問題尚在探索階段,并成為其發展的瓶頸。安全機制仍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創新、完善和發展,面臨的安全挑戰比想象的更加嚴峻。所以有關基于RFID的物聯網安全隱患的仍然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任重而道遠。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153830.htm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化| 池州市| 清流县| 宜宾县| 兖州市| 固始县| 斗六市| 成安县| 黄梅县| 丹凤县| 沙雅县| 桦甸市| 渑池县| 无棣县| 建瓯市| 七台河市| 大安市| 临西县| 资阳市| 衡南县| 秦皇岛市| 星座| 潮安县| 内丘县| 当阳市| 乌兰察布市| 丰城市| 天水市| 玉门市| 龙江县| 建始县| 辛集市| 佛冈县| 普兰县| 咸丰县| 南岸区| 潞西市| 朝阳区| 济南市| 梅州市| 通许县|